作者:陈欢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23 17:36:53
选择字号:
深海所第八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顺利返航

 

7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组织的“第八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完成计划科考任务,顺利返回三亚。航次结果表明,我国南海深远海区拥有较为丰富的鲸类物种多样性,有大量深潜及远海型鲸类动物栖息生存。

考察期间目击到深潜和远海鲸类动物21群次。深海所供图

  ?

本航次自7月3日从三亚港出发,航程2600余公里,考察区域主要集中在琼东南大陆坡及西沙、中沙岛礁海域。航次采用目视考察和被动声学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环境DNA收集,旨在前七次科考航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南海的鲸类物种多样性、种群现状和分布模式等进行科学调查。考察期间,共目击到深潜和远海鲸类动物21群次,累积识别出10个深远海鲸类物种。通过影像拍摄和动物水下发声记录,获取了大量鲸类图片、视频及音频资料。

与前7个航次一致,本航次继续在考察海域观察到抹香鲸育幼群体,进一步印证南海局部海域是西北太平洋海域抹香鲸族群的繁育场这一观点。此外,本航次着重采集了西沙-中沙岛礁海域常见鲸类物种的生态学资料,主要包括短肢领航鲸、瓜头鲸、弗氏海豚、热带斑海豚、糙齿海豚、瓶鼻海豚、条纹海豚、长吻飞旋海豚、瑞氏海豚等,为下一步对比不同岛礁区鲸类动物健康及生存状况积累了基础数据。

深海所研究员李松海指出,鲸类是海洋生态系统最具代表性的旗舰动物和指示生物,具有极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把我国南海鲸类资源调查清楚,保护好我国南海的鲸类及其栖息地,将有助于维护和提升我国在海洋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据悉,自2019年至今,深海所已组织了8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初步掌握了南海鲸类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和地理分布格局等基础科学信息,正深入探索印太海域鲸类的适应性演化、行为生态、生存胁迫、致危机制等科学问题。摸清南海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家底,揭示这些旗舰动物的种类组成、地理格局和受胁现状,可以为南海生态安全和健康海洋建设提供重要科学基础。

相关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海南省科技厅等项目支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人工智能在黄石公园下发现8.6万次地震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科学》(20250717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