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周飞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23 9:41:50
选择字号:
学者提出保护我国30%土地的方案以履行国际公约

 

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为了减缓并最终扭转这一趋势,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其中目标3是到2030年保护至少30%全球陆地和海洋的“30X30”目标。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任海团队同合作者提出了保护我国30%土地的方案以履行国际公约。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生态学与进化趋势》(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有设立保护地和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两种方式。对于许多国家,特别是中国,由于人口众多且要发展经济,将30%的土地面积划定为传统意义上的保护区是有困难或不可能的。但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划定的OECMs。生态环境部预计,到203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意义上的保护地将包括我国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等约18%的土地面积。因此,需要额外划定12%的土地作为OECMs,以实现30%的目标。

为了平衡城市化、粮食生产和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我国自2017年实施了“三区三线”制度,“三区”是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而“三线”则是划定这些空间的红线。生态空间是一个主要保护野生动植物并确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包括现有和规划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等保护地,以及重要湿地和湖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生态廊道等)、水土保持区、沿海地区和海洋生态区(红树林、珊瑚礁分布区等)以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各种其他区域。至2023年底,我国31.7%的土地面积已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任海等研究人员在广东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旗舰项目的资助下,研究发现,我国的各类保护地已经就地保护了约75%的受威胁植物物种,若将我国已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中,那些对生物多样性很重要但不在现有或规划的保护地内的约12%的区域划作OECMs,则可以保护额外大约20%的受威胁植物。这样的话,只有约5%的受威胁植物和一些受威胁动物生活在生态保护红线之外,只需通过迁地保护即可实现受威胁动植物的全覆盖,实现效率最大化。

当然,将生态保护红线内对生物多样性足够重要的部分划定为OECMs还需要符合国际标准,任海等建议我国要加快OECMs的主流化,明确国家一级的认定机构和程序,制定适应性标准和管理指南,以识别生态保护红线内潜在的OECMs,加强生物多样性管理目标,促进跨部门合作和多方利益相关者治理,协调自然生态空间的多种功能,以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性。此外,建议中国多样化的自然圣地也可以作为OECMs的重要潜在地点。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任海表示,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可以在2030年之前建立一个以国家公园为主体、OECMs为补充、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森林、草原、湿地、沙漠和海洋等重要自然生态保护和恢复区为支撑的就地保护体系,确保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得到保护,从而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tree.2025.06.014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人工智能在黄石公园下发现8.6万次地震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科学》(20250717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