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温才妃
近日,郑州一所职业院校多年招收本科毕业生“回炉再造”的消息,在招生季意外走红,“本升专”迅速登上热搜。实际上,“本升专”本质上类似第二学士学位,即学生本科毕业后再修一组课程,以满足就业需求。
作为国内一直推动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专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不久前收到了一封读者来信。信中反映,许多“双一流”高校第二学士学位几乎都不对外招生,或只面向本省高校毕业生招生,希望第二学士学位面向其他高校开放,给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多学习机会。
两种选择都与第二学士学位紧密关联。第二学士学位是否应该更加开放?这种开放在当下又意味着什么?
鲁迅也是“第二学士学位”学生
《中国科学报》:第二学士学位在国内已开设多年,2019年后经历了“差点停招”到“扩招”,但不少读者还是比较陌生。你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它的基本情况?
卢晓东:第二学士学位是本科毕业获得第一个学士学位后,学生学习另外一种本科专业的教育制度。目前国内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基本政策是,面向本科毕业3年内的社会人士招生,学制2年。学生无须再学习英语、政治、通识课等课程模块,只需要学习60~70学分专业课。与微专业等相比,第二学士学位有正式学籍,涉及户籍迁移,学分体量达到主修专业的一半,高于微专业的学分要求。与辅修、双学位不同,它属于“本科后教育”。
第二学士学位的核心在于“知识重混”,即在本科学习之后的多学科交叉。例如,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59年进入“全国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西学中班)”脱产学习两年半。两段学习后,屠呦呦的知识结构兼具中医和西医领域。她通过第二学士学位的实质学习成长为跨学科创造性人才。鲁迅也是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他在日本仙台医专的第二学士学位学习过程中的退学、转向和反思被记录在《藤野先生》一文中。
世界范围内,通过这种教育路径成长起来的大家还有很多,包括量子力学的奠基人德布罗意、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格特、日本第一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小平邦彦等。“知识重混”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在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下,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中国科学报》:你怎么看待热议的“本升专”?
卢晓东:读完本科一定要向上深造吗?传统观念认为,下一步应该去考研。但现实早已发生变化,本科毕业后可以选择高职,也可以自由选修第二学士学位。
从时间维度看,学生大一时发现不喜欢本专业,可以退学重新参加高考,也可以转专业。学生大三期末或大四才发现不喜欢本专业,再转专业已不现实。怎么保证学完本专业之后,学生有机会去学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就是与这一时间相匹配的教育制度设计。
从空间维度看,转换学习地点对人的自我发现意义重大。上世纪最伟大的天文学家爱德文·哈勃的第一个学士学位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专业是物理(+数学)。他毕业后在罗德奖学金资助下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是法律,那时他在父亲影响下想做一名律师。通过第二学士学位的学习比较,结合中学教师的工作经历,他最终确定了自己的终极梦想——天文学。
向社会开放难在哪里
《中国科学报》: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的第二学士学位招生对象仅限本校或本地学生。为什么向社会开放如此困难?
卢晓东:这一问题的确存在。目前,面向社会和其他高校开放第二学士学位招生的高校很少,高校普遍缺乏开放动力。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相关教育政策还需要持续调整。
当下,第二学士学位办学和教育政策须处理好以下问题:
高校是否单独开设教学班级?
一些高校认为,第二学士学位招生必须达到计划人数,如60人才开班,否则会提高办学成本。实际上,所有高校的主修专业都可以开设第二学士学位,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报名,也可直接加入统招本科班学习,以学分制选修课程,不需要增配师资、教室。这种安排利用了现有本科课程边际成本为零的优势。例如,贵州师范大学曾经的第二学士学位招生中,“教育学”专业只招收2人,就是利用了不另开班的模式,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的规模效益。
学生被第二学士学位录取,但并不报到注册,如何处理?
有的学生一边准备考研,一边申请第二学士学位,一旦考研成功或找到工作便放弃报到。高校为此需要承担额外管理成本。这一点需要政策予以特别支持。我建议向日本高校学习,设立第二学士学位定位费。学生考上第二学士学位,就要提前缴纳第一学年学费。如果学生未报到注册,这笔钱就转为捐赠款,视为捐赠给所录取的大学。
是否应该收考试费?
本校学生报考第二学士学位,一般可通过本校成绩单掌握学情,审核成本较低。外校学生报考需要参加考试,考核成本相对较高。如果需要高校额外补贴考试成本,高校自然就没有对外开放招生的动力。为此,政策上应予以特别支持。这也就意味着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开放招生,要收取符合市场价格的考试费。
是否提供宿舍?
当前大多数高校为第二学士学位学生提供宿舍,收费与统招生一致。由于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已在第一次读本科期间享受过国家财政补贴,且高校宿舍普遍紧张,因此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开放招生,意味着高校将逐渐过渡到不向第二学士学位学生提供宿舍。
吸引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举措
《中国科学报》:如果第二学士学位向社会开放,会为地方带来哪些益处?
卢晓东:它可作为地方引才的重要手段。一些地区可以鼓励本地高校面向外校招收第二学士学位学生。比如,湖南一直在努力吸引高校毕业生创业,为此应该鼓励省内优秀高校如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更多开放招收其他省份的学生,经由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把其他省份的本科毕业生吸引过去,从而把优秀的学生留在湖南创业。
《中国科学报》:学生本科读的是普通高校,但第二学士学位毕业于“双一流”高校,用人单位究竟该如何认定这名学生的学历,是普通高校还是“双一流”高校?
卢晓东:用人单位可以自行判定。比如,一名学生在普通院校毕业时的绩点是3.1,在“双一流”高校读第二学士学位以3.8的绩点毕业,可以认定他是“双一流”高校毕业生。
学业评价不光要换算成4年绩点,还要看各学期成绩变化折线图。一名学生第一学期的绩点是2.0,毕业时的绩点是3.3;另一名学生第一学期的绩点是3.8,毕业时的绩点是3.3。显然,前者的学习能力更强。学生可以提供各学期绩点折线图,供用人单位参考。
《中国科学报》:目前政策仅允许毕业三年内报考。不少人因超期被排除在外。未来是否可能放宽这一时间限制?
卢晓东:目前政策仅允许本科毕业3年内报考。各项政策如果到位,未来学生报考时间应该放宽到本科毕业10年以内。
《中国科学报》(2025-07-22 第3版 大学观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