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工业大学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 |
将课堂“搬进”轰鸣的工厂 |
|
炎炎夏日的深夜车间里,一群“00后”学子围着检测设备屏息凝神,注视工程师手指划过锂电池生产线的精密仪器,专注聆听着涂布精度控制的每一个细节,不知不觉,汗水浸湿了他们的工装。这是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一个缩影。
安徽工业大学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现场。安徽工业大学供图
?
日前,该学院组织了5支社会实践队,奔走在长三角绿色科技产业一线,将课堂理论“搬进”轰鸣的工厂,用脚步丈量专业知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真实路径。
实践团队横跨安徽、江苏多地,开展深度探访与沉浸式学习调研。在江苏国轩新能源有限公司,学生们走进104Ah锂电池生产线,亲身体验合浆均匀性、涂布精度控制等核心工艺的自动化跃升;转战安庆英科医疗,他们与企业技术骨干围坐研讨,就医疗材料选择与工艺优化展开头脑风暴。在安徽天康集团,队员们亲手操作高精度仪器,验证课堂所学知识。据该学院介绍,“车间+实验室”的双轨模式,正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构建“企业认知—理论深化—能力锻造”闭环育人的探索。
针对企业提出的固态锂离子电池材料难题,大家分组在实验台前展开攻关,通宵模拟材料性能、碰撞优化思路。队员李健辉感慨:“当仪器数据验证了理论公式,让我明白材料学科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解决实际痛点的钥匙。”
据悉,作为华东地区首个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其设立高度契合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该专业已连续招生两届,正着力构建面向产业应用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体系。安徽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李永涛表示:“氢能赛道技术壁垒高,唯有在真实场景中反复锤炼,学子方能成长为理论实践兼备的复合型专才。”
安徽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柳东明表示,产教融合的深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高度。我们致力于将最前沿的产业现场转化为最生动的育人课堂,在解决真实工程问题的过程中,锻造学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硬核本领与创新担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