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博士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标志着破除“唯论文”顽疾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近日,教育部宣布卓越工程师首批2100多名专项试点硕士顺利毕业,其中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此举呼应了今年1月起施行的将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并列作为申请学位答辩基本内容的学位法新规。这不仅是教育评价体系的局部调整,更是高校育人改革迈出的关键一步。
这一变革的深层意义,在于对知识生产范式的历史性拓展。传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是强调学科内部认知导向的知识生产模式的产物,而实践成果评价的引入,则是在应用情境中进行跨学科协作探索的结果。它承认了在真实工程场景中,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多主体协同创造知识的独特价值和学术尊严。
实践成果评价的落地,必然催生高校与产业界协同育人机制的深刻变革。首批67名学生的实践成果,其诞生土壤均深植于产业一线。这标志着“三螺旋”创新模型在人才培养领域的生动实践——大学、产业、政府三方边界消融,形成紧密缠绕、共同上升的育人螺旋。当高校导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当实验室思维与车间经验相互碰撞,一种新型的“双师型”培养生态正在破土而出。这种协同不仅提升了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更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实现了精准对接。
工程硕博士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标志着破除“唯论文”顽疾迈出了实质性一步。然而,未来还有不少挑战和亟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应构建科学严谨的评价标准。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下半年将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并试点启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认证工作。它需建立一套独立、严谨、可比的新评价体系,涵盖问题价值、创新性、技术难度、实际贡献及理论反思等维度。这实质是创造一种评价实践智慧的新“学术语言”。
其次,应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支撑。实践成果源于产业一线,其生命力在于更深层次的校企协同。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认证及构建多级联动、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培养新体系,旨在将协同育人制度化。因此,必须推动企业实质性参与培养全过程,实现高校智力与产业需求在“三螺旋”结构中的实质性融合。
必须明确,强调实践并非否定理论的重要价值。卓越工程师的卓越之处,在于兼具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与支撑持续创新的学术素养。评价体系需关注实践成果蕴含的理论深度与方法创新,引导学生从解决具体问题中提炼普遍适用的规律,实现知行合一。
随着认证标准正式实施和校企协同机制不断深化,实践成果作为学位授予的重要路径将越来越成熟可靠。当更多学生凭借解决产业实际难题获得学术认可,当高校与产业界日益走向深度融合,我国高等教育将有望持续培养出国家急需的能够应对复杂挑战、引领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副研究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