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田开兰与研究员杨翠红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国内外机构的研究发现,过去二、三十年,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保持在20%-30%的水平,外资正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平衡器”。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FDI)目的地,然而,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影响,外资在我国的区域分布呈现明显不均衡态势。研究团队基于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清晰区分了内资、港澳台资与外资企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结果表明,1997~2012年,外资主要聚集东部沿海地区,客观上拉大了东西部发展差距。2010年之后,伴随东部土地与劳动力成本全面上涨、要素结构向资本与技术研发转型,叠加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的共同作用,外资逐步向中西部转移。
研究也表明,外资企业在给我国带来重要经济贡献的同时也引致了我国20%-30%的碳排放,而且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失衡特征,外资企业在我国内陆地区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比不足30%,却导致了超过50%的碳排放。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收益,而中西部内陆地区则承担了更重的环境压力,这对科学核算外资企业碳排放责任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课题。
动态分析显示,外资企业自身碳排放效率正逐步提升,并显著带动了内资企业整体环保水平。这主要源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地区投资主体带来的国际领先低碳技术,通过供应链协同、人才流动及行业示范效应产生积极的技术外溢。
面对全球产业链加速调整重构带来的新挑战,田开兰表示,一方面要持续稳定外资基本盘,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有序引导外资企业、先进技术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加快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我们不仅需要通过深化‘放管服’、完善基础设施、强化要素保障等多维度举措持续优化中西部营商环境,更关键的是要打破区域壁垒,构建高效畅通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外资跨区域流动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这既是对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也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田开兰说。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1968-8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