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的课堂。受访者供图
?
■本报见习记者 赵婉婷
在南开大学的一门课上,学生们总是“吵吵嚷嚷”的。
课堂上,有“甜豆花”和“咸豆花”派系之争、“手抓饭”与“筷子党”的辩论、聚餐“抢单”与“AA制”的交锋……
这门名为“超越文化——中西文化概览”的课程,是南开大学“大学英语”跨文化模块课程中的一门。课程创始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教授李霞表示,她打造的是一堂堂让头脑“动”起来、让思维“活”起来的跨文化交际课。
这背后,是一场始于教师觉醒的课堂改革。
让课堂“活”起来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大多包括听、说、精读等模块。李霞则设计了一门用英语学习跨文化交际、解决跨文化问题、培养跨文化能力的课程。“接地气”的饮食文化辩论,也只是这门课的缩影。
在课程设计上,李霞一直在思考,教学如何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问题、国家大事密切相关,让学生主动参与,增加他们的体验感。
这学期,李霞留给学生的作业包括如何把茅台酒卖到意大利、向美国妈妈推销中式“虎妈教育”、从跨文化视角分析天津文化古迹的变迁原因等。“有时候,学生们需要做采访、拍视频。这些任务比较有挑战性,但能实现高等教育的高阶培养目标,孩子们也‘痛并快乐着’。”李霞说。
“老师很有活力,课上也会产生很多互动,能把一些事件与背后的文化差异联系起来,让我这个‘小白’产生兴趣。”一位学生在社交媒体上说道。
来自学生的好评让李霞格外感动,而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也时常给李霞带来惊喜。
她说,一次课上她首先讲解了文化感知理论,随后让同学分组讨论。其中一个小组联想到新疆棉事件,便从文化感知理论出发,探讨了事件背后中西方的立场;还有一个小组用简笔画形式,呈现不同群体对秋天落叶的不同感知与解读。
元认知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软”目标也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融入了课程考核中。例如,李霞设置了“多次提交作业”模式。“对于同一项作业,学生们可以有3次提交机会。在完成初稿后,学生们需要根据评分标准与小组成员讨论初稿的不足,修改后于下周再提交第二稿、第三稿,最终成绩会取分数最高的那一稿。这一过程考核了学生在小组互动中的责任感。”
李霞介绍,针对英文词汇考核,她摒弃了过去听写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单词游戏:学生们课下寻找重点词汇并做成卡片,提前练习用英语解释这些词汇,并在课堂上为其他同学解释单词。如果对方猜对单词,就要把卡片给对方。谁送出的卡片多,谁就会有相应的奖励。不少孩子在单词游戏中请求老师,“再多给一分钟吧,马上就把卡片送完啦!”
这样“暖”起来、“活”起来的课堂背后,是李霞与教学团队打磨多年的一套教学方法。
如何让教学更有效
2016年是李霞从教的第20年。她发现,教室里的学生和从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以前,教师只要备好课、讲好课,学生自然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然而,如今的课堂即便讲得精彩,学生也不一定能被调动起来,更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年,李霞还作为教学督导旁听学校其他学科的课。“虽然理工科内容我听不懂,但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老师的授课方法我都看在眼里。有些孩子在课上写作业、看书,还有不少孩子在后排打游戏。”李霞观察到,教师与学生是彼此看不见的状态,学生们眼里的光消失了。
她思考:“大学课堂上孩子全在沉默、自己玩自己的,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成长呢?沟通力、协作力、分析力,这些最基本的训练是缺失的。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全匹配。”
另外,学生也不喜欢现有的教学模式。“授课内容太‘水’,可以自学”“授课内容太难、跟不上”“照本宣科、无互动”“课程内容不能联系实际”,学生在问卷调查中这样写道。
“不是教师讲完,学生天然就会了。这些孩子能考上南开大学,说明他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我们作为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需求,不能‘目中无学生’。”李霞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更有收获感,让他们在南开大学的四年变得更优秀?如何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带着这些“灵魂拷问”,这位曾经获得过“南开大学教学名师”“天津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诸多教学荣誉的优秀教师,决心放下过去的成就与经验,重新寻找师者的专业性,探索更有效的教学之道。
李霞先是查阅文献,研究认知科学最新成果,在自己的课堂开展“目中有人”的教学改革。很快,在一次教师培训会上,她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
当时,为了交流培训内容,李霞与来自全校8个学院的几位教师组建了一个讨论小组。培训结束后,小组活动已形成默契,大家继续一周一次的小聚,话题逐渐聚焦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起复盘,研究对策并交流经验。
一段时间后,几位老师一致认为,每个人的经验都是零散的,干脆成立一个教研团队,系统性研究怎么让教学更有效。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也为这个热爱教学的小团体提供了支持。
2017年,13位一线老师正式组建了“南开大学有效教学团队”。他们提出,教学要以结果为导向——以人才培养目标反推教学设计,实现有效教学。
“如今,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有更高要求,‘我讲你听’的传统讲授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另外,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大水漫灌’的讲课方法未必有效。只有通过设计课堂活动,增加学生互动,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李霞说。
于是,她和团队收集了高等教育160多种教学活动,挨个儿测试、改进。“我们自己的课堂就是试验田,我们要保证这些活动是‘亲测有效’的。”
就这样,他们推出了一套可迁移、可复制的有效教学架构,包含目标设计、迅速激活、多元学习、有效测评、简要总结5个环节,以及99种与学生沟通力、思辨力等相配套的有效互动式教学活动。
照亮更多人
课堂改革,需要适应期。
在有限的课堂时长中融入课堂互动,意味着教师讲课的时间要大大压缩。李霞回忆:“一开始我总想在课上多讲几句,但必须提醒自己,管住嘴,放开手,把讲授过程凝练再凝练,留出更多时间给学生。”
李霞始终相信,好的课堂是一趟师生同行的旅行。这场教学改革始于李霞的“自救”,学出一套方法论后,也能帮助更多教师。
“现在的青年教师很多是博士毕业或者博士后出站,他们的学科能力很强,但教学知识和能力可能有欠缺,科研之余也很难分出精力专门研究教学。”李霞指出,这是教师的专业性和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
“教师是非常热爱教学的,但路径和方法论常常不明确。有效教学模式可以提供一个看得见的框架,帮助青年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同时,让教师形成教学目标的概念,不是你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而是你想让学生会什么,再让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实现目标,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李霞告诉《中国科学报》。
2018年1月13日和14日,李霞和团队第一次正式在学校举办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主题工作坊,分享在课堂上设计活动的方法。她也把这两天看作“有效教学”的生日。
让李霞感动的是,分享会结束后,好几位教师找到李霞,给了她和团队老师大大的拥抱。“他们对我说,感觉找到教学的路了,看见光亮了。”
这样的光,还照亮了更远的地方。
有效教学模式还吸引了兄弟院校的老师前来学习。如今,有效教学模式已在全国200余所高校推广。一线教师亲切地说,这是一个“用了就爱上”的模式。
如今,人工智能(AI)时代的到来让李霞有了新的目标。这个暑假,她和课程团队正在学习如何用AI助力智慧课程,把知识和能力的图谱搬上AI平台,探索学生与AI互动的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一定不能拘泥于自己的学科,要抬头看路,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想当好老师,就不能停止学习。”李霞说。
《中国科学报》(2025-07-15 第4版 高教聚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