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14 14:12:50
选择字号:
短视频已成“新农具”,农技科普“正规军”该下场了

 

7月10日,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庄坪,李军利的葡萄棚里,紫色的葡萄整齐地挂在葡萄架上,葡萄串上的果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他是当地的“葡萄种植大户”,也是当地最会种葡萄的人。三个月前,在葡萄比小拇指甲盖还小时,他就对着手机镜头录短视频,讲解让葡萄果子紧凑适宜的疏果窍门——这是他此前从一个苗木卖家拍的短视频里学到的。

李军利是“新农人”的代表,和他一样的很多“新农人”正在将短视频变成务农的“新农具”。

和很多老乡一样,尽管李军利平时会去参加农技培训,但遇到小问题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去抖音、快手上搜搜看。农户的需求,牵引出了农技科普短视频的生长空间。快手发布的“三农”生态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8月,快手“三农”深度兴趣用户达1.4亿,仅农技领域就有21.6万创作者,覆盖全国2.68万个乡镇。

不过,场面一热闹,难免就有人想鱼目混珠,用一些博眼球的“伪农技”换取流量。而这些“伪农技”视频又常会误导农业生产。今年春天,就有媒体报道过一件荒诞事:江苏泗洪县的农户因为听信短视频博主的话,险些把数百亩麦子旱死,幸亏路过的农技专家看到后及时劝阻,避免了损失。

越是杂乱、荒诞,就越是需要农技科普“正规军”在场。去年底,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要求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农村专业技术协(学)会以及科技特派员等,结合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

遗憾的是,至今,“正规军”的科普影响力大多还局限于农技培训、入户服务、村头宣讲之中,能把主战场转移到短视频平台并且能产生影响力的专家个人和团队不太多,规模也远不如农户、商家等草根创作队伍。

如今,李军利们已经用他们的选择,证明了短视频作为农技科普平台的巨大空间。对于农技科普的“正规军”来说,此时不下场,不想办法提升影响力,更待何时?或许,当老乡们遇到难题再刷短视频时,刷到的不仅有草根经验,还有带着泥土味的“权威答案”,那才是数字时代农技科普该有的样子。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气候变化使欧洲热浪更“致命”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