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开幕,丁肇中等6人获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 |
|
7月13日,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丁肇中、朱棣文、戴维·格罗斯、罗伯特·塔扬、森重文、乔治·卢斯蒂格6位科学家获颁2025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
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办方供图
近年来,各个学科深度交汇:从多个百年数学猜想有望得到解决,到量子计算的飞速跃升,再到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演进……大会主席、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认为,一个由理论突破与技术创新共同驱动的时代或将到来,并期待通过本次大会搭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学术平台,进一步推动海内外科学界更深层次的对话与协作。
“能够获得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我深感荣幸。我是一名实验物理学家,而实验对于知识的进步有着根本性的重要意义。”领奖环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表示,一种理论无论多么精妙,都无法否定实验结果;只有当实验与理论产生矛盾时,知识才能实现突破。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物理学家与实验物理学家的紧密合作。如今,他仍带领着16国科学家团队在国际空间站挑战宇宙射线理论的边界。
丘成桐(左)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右)为丁肇中(中)颁奖。主办方供图
另一位2025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得主森重文首次来华,他对中国数学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表示赞赏。他提到,在本次大会的报告人中看到了许多老朋友以及学术榜样,与这些杰出科学家相聚,让他感到十分欣喜。
开幕式同时颁发前沿科学奖。本届奖项评选出118篇基础科学领域的杰出论文,包括数学75项、物理16项、信息科学和工程27项。作者分别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包括菲尔兹奖得主、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得主以及众多学术新秀。其中,13所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论文作者揽获了17个奖项,论文内容涵盖数学与理论物理、计算数学、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交叉科学与应用等热点问题。
据悉,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由丘成桐于2023年发起设立,已成功举办两届,主题为“聚焦基础科学,引领人类未来”。未来两周,400余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在内的近千名海内外优秀学者、青年学子将在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围绕数学、物理、信息科学和工程三大基础科学领域展开学术探讨和交流。此外,大会将举办500余场学术会议,分享各领域最新突破性成果,推动多学科协同创新。
截至目前,怀柔科学城的3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中,29个已进入科研状态,16个科技设施向全球开放,累计产出的科技成果已达386项,聚集两院院士、青年人才、外籍顶尖人才等2.5万名科研人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