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自然》杂志发文,列出了2025年值得关注的科学事件。文中指出,中国的脑机接口技术将在2025年更进一步,正逐步从实验室应用迈向实际应用场景,更将在医疗康复领域带来令人瞩目的成就。
7月12日,由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科技馆、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共同主办,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参与合作的上海科普大讲坛第226期活动在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
?
活动现场,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岩,带来主题为《脑机接口:从梦想到现实》的科普讲座。
王守岩介绍了脑机接口的基本概念,包括有创电极、微创电极和无创电极三种神经信号采集方式,以及单项输出(经典脑机接口)、单项输入(经典神经调控)、闭环脑机接口、闭环神经调控、神经调控和脑机接口融合五种脑机接口基本形态。
脑机接口涉及到“读脑”和“写脑”。前者指运动、言语、记忆与意识解码,可应用于意识障碍、自闭症、渐冻症等疾病;后者则是神经功能调控与重建,能让患者重听声音、重见光明、重获运动功能。
在王守岩看来,脑机接口领域的科学发展已经从“读脑”和“写脑”向“读写交互”方向发展,即进行大脑编程,有助于抑郁症、疼痛、癫痫等疾病的临床精准治疗。脑机接口的最终阶段则将达到“脑智融合”,即融合数字生命。
“脑机接口内涵和外延的未来发展将呈现爆炸式发展模式。”王守岩表示,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应用场景主要在医疗健康领域,就技术落地而言,也在医疗健康应用场景比较快,但在工业上已逐渐出现一些发展势头,如工业安全领域应用。
对于大众关心的论文问题,王守岩认为,新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带来伦理问题,因为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边界,那里是人类未知的地方。
“科技向善,比较好的方法是把发展过程放到阳光下,因为善是社会的道德准则,也是随着社会和时代而发展,在开放的讨论中达成社会的共识。”王守岩表示,在这个前提下,建立更加高效的管理体系,比如科技项目管理体系、伦理管理体系,使得发展在自由探索下可见、可控。
“此外,应建立伦理、科学、医学的交叉学科项目或基地,使得大家更加明确善的标准是什么,伦理管辖的边界是什么,面向未来的技术发展速度是什么,让伦理成为科技发展保驾护航的巡航舰。”王守岩告诉《中国科学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