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无疑是武汉工程大学校史上值得记述的一笔。
“90后”教授胡六永,带领着他的“90后”研究生陈渊兴,历经3年攻坚,日前成功为母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的身份,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了Nature系列期刊上。
“90后”教授胡六永。受访单位供图
?
对第一作者陈渊兴来说,这份在他毕业前夕到来的“大礼”,不仅是荣誉,更是他未来学术之路的坚实“敲门砖”。
曾经因论文迟迟未能发表,陈渊兴自感无缘学术,花了3个月去找工作。如今,他即将重返校园——不久前,他获得了到华中师范大学读博的机会。
从“双非”高校进入“双一流”高校深造,让他离科研梦想又近了一步。
不到35岁的正教授
半年前,胡六永评上正教授,那时他还不到35岁。
2019年胡六永入职武汉工程大学。此前的7年里,他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求学,在香港科技大学做博士后。
进入武汉工程大学后,他开始组建团队专攻“单原子催化与光电化学传感”。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近些年他的研究主要针对单原子催化与传感、光电化学传感等交叉学科领域。
他们发展了针对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生物医学诊断快速检测的化学测量学方法;在原子级分散材料仿生设计、原子尺度效应增敏机制探究和分析新方法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2023年,胡六永与华中师范大学朱成周、顾文玲团队合作,连续在《德国应用化学》发表两篇研究:他们开发的铁-氮-碳单原子催化剂显著提高了电化学发光效率;创新性地利用钴铁层状双氢氧化物活化水分子产生活性氧,解决了传统鲁米诺检测系统效率受限的难题。
今年3月,他们又在Nature子刊《自然·通讯》上发表成果,核心是解决半导体与催化剂界面能级不匹配导致的“电子堵车”问题。
半导体与催化剂间的电荷传输难题困扰学界多年,直到胡六永团队在原子尺度上“焊接”出一条电子高速公路。该方案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原子尺度的材料设计,打通了电子在半导体与催化剂间传输的“堵点”,提升了光催化和光电化学反应效率。
这项在毕业前夕发表的成果,撬动了第一作者陈渊兴的学术之路。
科研其实挺有趣
胡六永常常这样科普他的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取一点黄瓜的表皮,浸泡到溶液当中,和我们构建的光电传感器结合。通过电流信号拟合出来一个线性方程,根据方程就可以解读出黄瓜的农药含量。”
近年来,胡六永把研究方向瞄准“大健康”。基于单原子材料的光电化学传感器的优异性能,他和团队进一步实现了广谱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的灵敏检测,能在10分钟内检测出农产品中痕量的农药残留,检测限低至0.41ng/mL——相当于一滴农药溶于5个标准游泳池,比传统方法灵敏度提高了100倍。
“在早期癌症筛查中,人体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含量低,传统的方法识别比较困难,我们聚焦电化学分析,将生物化学的健康信息转化为电信号,然后借助纳米催化的形式,实现信号放大,能够更加灵敏地把这些标志物检测出来。”胡六永解释,通过电化学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实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我们致力于在原子级分散材料的仿生设计上寻找突破,就像在微观世界里,搭建一座高精度传感器,让过去难以捕捉的有害物质、疾病标志物无所遁形……”在胡六永眼里:“科研其实挺有趣!”
今年5月,在武汉工程大学五四表彰大会上,胡六永被授予该校“第十八届十大优秀青年(教工)”荣誉称号。
如今,胡六永团队正朝着两个方向深耕:一是推动单原子传感技术的产业化,与企业合作开发便携式农残检测仪;二是探索单原子催化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中的应用,如利用铱掺杂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提升生物质转化效率。
招生前先“吓唬一下”
和很多导师不太一样的是,胡六永每年只招一个研究生——不是因为招生名额的限制,而是他注重“招到合适的人”,强调“志同道合”。
他招研究生不仅招的少,而且来之前还要“吓唬”一下。
“来我们这儿很辛苦,早上8点到实验室,晚上有时可能很晚才回去,一周保证不少于5天时间踏踏实实地做研究……”胡六永打趣说:“被吓唬了还敢来的,就是真正想来做科研的。”
胡六永团队的研究生数量屈指可数,但每一个都能啃硬骨头、不怕反复试错。即将前往华中师范大学读博的陈渊兴,是2025届优秀毕业生。他表示,身在“双非”高校,发Nature子刊是他此前不敢奢望的。胡老师的鼓励和坚持,让他觉得“自己似乎还可以”。
有段时间,陈渊兴一度觉得自己和学术“无缘了”。论文迟迟未能发表,毕业压力来袭,他甚至花了3个月时间出去找工作。直到研三寒假的一天,他收到导师转来的《自然·通讯》录用的消息。
打那会儿起,他决定考博、走科研这条路,“试试看,也许能行呢”。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8174-x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