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拔尖计划”动态进出机制应走出“重选拔、轻培养”泥沼 |
|
为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于2009年启动。
目前,高校普遍设置了“动态进出”机制作为一种有效的学生激励和滚动手段。所谓“动态进出”,是指根据学术志趣、学业表现、科研能力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动态进入和分流退出的管理机制。
然而,笔者在2020年到2025年对全国东中西部10所“拔尖计划”高校学情进行追踪研究时却发现,“动态进出”机制普遍存在方案简单粗暴、操作流于表面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两种“动态进出”机制
目前,“拔尖计划”高校主要实施两种“动态进出”机制,一种是群体内按比例淘汰,一种是划定绩点红线淘汰。两种方式看似是精准筛选的滤网,实则隐患重重。虽然能筛选出部分不适宜继续留在培养特区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拔尖群体水准,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向更具潜力的学生倾斜,但机械的淘汰规则如同冰冷的工业流水线,以固定比例切割、用单一绩点标尺丈量,将复杂的人才成长过程简化为非黑即白的终结判定。
群体内按比例淘汰是最常见的机制,一般规定大一和大二每学年绩点排名在后30%的学生将失去拔尖班资格。“末位淘汰”不取决于个体的绝对水平,而取决于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学生明确知道达到何种排名才能避免被淘汰。尽管这种方式便于操作,却隐藏很大弊端,它将学生置于激烈的内部竞争之中,学生们不再是携手共进的伙伴,而是“你死我活”的对手。
为了不被淘汰,学生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同伴竞争上,甚至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如互相隐瞒学习想法、在小组作业中推诿责任等。同时,这种方式忽略了每个学生的独特成长节奏和潜力。有些学生可能起步较慢,但后劲十足,却因为前期成绩不佳,早早被淘汰,失去了“特区培养”机会。此外,按比例淘汰带来的巨大压力,还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等情绪在学生群体中蔓延,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划定绩点红线的机制同样存在不小的问题。这种方式以绝对学业标准作为流动门槛,不受群体表现影响,如满分绩点为5,红线为3.2。尽管这样做将关注点从相互比较转向绝对能力,标准客观透明,评价具有独立性,实际上却窄化了“进出标准”。
绩点的计算往往主要依据考试成绩,而考试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术兴趣、科研潜力和综合素质。有些学生可能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对所学方向的专业课程尤为擅长,但在其他课程上存在明显短板;有些课程的考试难度较大,学生即便付出了巨大努力,也难以达到高绩点要求;而且,绩点红线淘汰过于注重结果,学生为了达到绩点要求,往往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而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不利于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走向动态化支持
以上两种盛行的“动态进出”机制不仅忽视了学生成长的差异性与可能性,更暴露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长期深陷“重选拔、轻培养”的思维泥沼。二者过于关注教育的筛选功能,希望通过淘汰机制选拔出“好苗子”,却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这种“重选拔、轻培养”的理念是教育功利主义的表现,不仅损害了拔尖学生的成长权利,也阻碍了拔尖创新人才选育的长远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绩点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应运而生,成为破局的关键。它真正体现了“重培养”理念,不再仅仅依靠冰冷的分数或固定的比例,而是经过主客观综合考量之后慎重决策,将培养置于选拔之上。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采取此种方式的拔尖基地,规定在本科学习的前3个学期期末,由不同学科方向的项目主任分别牵头组成5~7人的专家组,逐一与各个方向绩点后50%的拔尖生面谈。每一名被面谈学生将接受严肃、认真的综合鉴定,最终的淘汰人数维持在个位数。
精心设计的面谈环节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成绩之外的额外信息和表现,帮助判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绩点落后。此外,专家组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优势和潜力,发现在传统评价方式下易被忽视的“闪光点”。
笔者认为,绩点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的点睛之笔在于专家团队间接提供了学业反馈与帮扶。以致远学院为例,每学期的实际淘汰人数极为有限,最终各个学科方向将有1~2名学生失去拔尖资格。这也就意味着,这种评价方式的本质不是残酷筛选,而是师生交流。通过面谈交流,5~7名学科专家组成了“成长护航团”,不仅能够敏锐捕捉后进生在知识理解、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解答个性化困惑,还可以为其联络并搭建“专家指导+朋辈互助”的帮扶网络。
这种“发现问题—精准干预—跟踪反馈”的闭环机制,使得后50%的学生不再陷入无助和焦虑,而是在专业支持中重拾信心,真正将教育评价转化为推动成长的动力,凸显“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每名拔尖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力,绩点与专家评价相结合做到了尊重和负责。
诚然,高资源投入的绩点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会招致一些质疑,如专家组面谈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人力成本,而且评价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家的素质和经验,主观偏见可能影响公正性。但笔者认为,拔尖群体个性鲜明、差异突出,打破常规的资源投入是应有之义,而且现有的拔尖生规模维持在小范围,高投入、精细化的“动态进出”方案是可以在多数高校实现的。
鉴于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动态进出”机制的破局不再是终结性选拔,而是动态化支持。一方面,为进入培养特区的学生提供持续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对于走出培养特区的学生,帮助他们实现更好发展。
(作者系江苏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终身教育研究》副主编,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中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学习行为及其与环境互动机制研究”〈CIA220284〉阶段性成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