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张生与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许程课题组合作,基于鱼群游动过程中个体间协同能量传递机理,提出了一种鱼群效应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s)阵列,用于流体能量的捕获与利用。这一设计策略不仅为TENGs阵列的优化布局提供新思路,也为陆地或水下多体协同运动编队的设计等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纳米能源》。
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是一种新型的高熵能量收集技术,利用摩擦起电效应和静电感应效应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可广泛应用在微纳能源收集、自驱动传感、蓝色能源、高压电源以及接触电致催化等领域。
“比如,可以从海浪的起伏运动中获取能量,为海洋监测仪器提供持续的电力支持;可以用于从河流、管道内的水流中收集能量。在微流控芯片技术中,TENG还可以作为微型泵或阀门的动力源,通过控制液体的流动方向和速度来完成复杂的化学反应或生物分析过程。”张生向《中国科学报》介绍。
此次研究中,张生等基于鱼群游动过程中个体间协同能量传递机理,提出了一种鱼群效应TENGs阵列(FSE-TENGs)。
“研究发现,基于鱼群效应设计的钝体阵列能够有效抑制钝体间的相互扰动现象。同时,FSE-TENGs展现出类似鱼群运动中的能量捕获与传递能力:下游钝体TENGs可高效利用上游钝体产生的尾流能量,从而显著提升整体能量收集效果。”张生说。
进一步,在应用演示中,该阵列能够有效收集气流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能用于预警,并为温湿度计提供多次稳定的电源。
张生说,“这种群体仿生设计不仅增进了对自然界能量转换机制的理解,也为研制高效的能量收集装置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25.11126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