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为期5天的第31届中子与核相互作用国际研讨会在广东东莞开幕。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50多个科研机构的近300位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子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焕乔,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总指挥王生,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弗兰克中子物理实验室主任Egor Lychagin,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与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师全林在开幕式上致辞。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
记者获悉,与会专家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西班牙、日本等10余个国家,其中海外参会人数达100人。160多场学术报告,内容覆盖中子基本性质研究、中子核反应、裂变物理、先进中子源及应用、中子探测技术、中子辐射效应等领域。
“近年来,中国在中子科学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随着中国首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的建成,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相继取得。”王生表示,中国散裂中子源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子科学领域的研究、应用与人才培养,目前已完成13轮开放,每年运行时间超过5000小时,时长和效率都处于国际同类装置的领先水平,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Egor Lychagin表示,此次会议在中国举办,加深了世界各国科学家对中国中子与核科学发展的了解,有效促进中子科学领域的跨学科、跨地域合作交流,通过深入的交流与思想碰撞,孕育新的合作,为中子与核相互作用的研究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的中子科学蓬勃发展,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师全林表示,希望通过这个国际交流平台,科学家们能就中子物理前沿问题、中子设施协同创新以及跨学科应用展开对话,共同推动中子学科的发展。
从基础物理学的深入探索,到核能技术的创新应用,中子科学的研究成果正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张焕乔希望此次会议成为富有成果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各国科学家共同应对核科学中的复杂挑战,不断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
据介绍,中子与核相互作用国际研讨会是中子研究领域重要的国际性学术会议,由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弗兰克中子物理实验室于1993年发起,主要围绕中子与核相互作用等学术问题开展交流,研讨世界范围内中子学科研究的现状与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推动中子学科相关研究的发展,促进合作交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