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28 17:32:05
选择字号:
支修益:控烟工作须更加精细化、科学化

 

“十年来,北京的控烟工作稳步推进。吸烟率持续下降,戒烟率显著提升,二手烟暴露率大幅降低,受益人群不断扩大。”近日,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常务副会长支修益接受采访时表示。

支修益(受访者供图)

  ?

控烟带来的健康效益显著

自2015年《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北京市控烟工作成效显著,成为全国公共卫生和控烟领域的标杆。

支修益认为主要成果有以下方面:第一,吸烟率持续下降,戒烟率显著提升。北京市15岁以上成人吸烟率从2014年的23.4%降至2025年的19.2%,累计下降4.2个百分点,男性吸烟率更是从43.2%大幅降至34.5%,成人戒烟率从2014年的14.9%提升至2025年的28.3%,增长近一倍,计划戒烟人群比例也在逐年提高。

第二,二手烟暴露率大幅降低。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率从《条例》实施前的35.7%降至16.7%,降幅超50%;中小餐馆和酒吧等场所暴露率虽仍较高,但也分别下降35.5个百分点(餐馆从65.7%至30.2%),家庭二手烟暴露率从39.8%降至22.9%,公共场所如医疗机构、中小学校和政府部门,以及公共交通工具二手烟的暴露率均降至5%以下。

第三,健康效益显著,弱势群体受益突出。通过模型测算,《条例》实施10年共避免约5.7万例急性心梗、42.2万例慢阻肺及2398例儿童哮喘住院,老年人和儿童健康保护效果尤为显著。急性心梗和慢阻肺住院率年均分别下降2.6%、8.8%,65岁以上老年人慢阻肺住院率骤降34.7%。

第四,无烟环境全面覆盖。实现无烟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全覆盖,建设市级控烟示范单位2443家,公共场所“有屋顶即禁烟”理念深入人心。

科技赋能让控烟更智能

“尽管北京控烟成效显著,仍依然面临部分场所违法吸烟率高,中年人群戒烟意愿低等挑战。”结合北京控烟立法和执法经验与全国控烟履约需求,支修益提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继续强化重点公共场所戒烟监管,推广“疏堵结合”模式开展控烟监管工作。针对目前中小餐馆和酒吧等公共场所还是二手烟暴露的“重灾区”。他建议借鉴上海“室外吸烟点”经验,进步明确吸烟区与非吸烟区物理隔离标准,科学人性化设立室外吸烟点,配置一致的烟灰装置并有专人负责管理,进一步加大控烟执法力度。

“我们还要引入高科技手段,比如卫生间烟感报警器、控烟热力地图等,继续完善控烟志愿者监督机制,形成‘发现-劝阻-整改’闭环管理机制,形成首都北京特色。”支修益说。

其次,加强中年人群控烟干预,进一步完善戒烟门诊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戒烟服务体系。目前北京45-64岁人群吸烟率最高(22.9%),但计划戒烟或有戒烟意愿的比例最低,他建议,需持续开展职业人群和重点公共场所的定向宣传,通过张贴或电子屏展示《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条例》相关内容和公益广告,同时进一步推广各医院戒烟门诊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短戒烟干预服务。

“尽快将戒烟服务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扩大规范化戒烟门诊覆盖范围,提供戒烟服务水平。并开发线上戒烟支持软件,发挥全国戒烟热线作用,使更多想戒烟的烟民朋友成功戒烟。”支修益说。

第三,继续推动全国控烟立法,实现“无烟中国”目标。支修益认为,应以北京、上海和杭州等地控烟立法经验为蓝本,加速制定全国性控烟法规,明确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加大控烟监管力度,提高违法吸烟成本等条款。

同时,借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Mpower控烟政策包”和国际上许多国家成功的控烟经验,逐步提高烟草税至零售价70%以上,并将税收专项用于公共卫生、控烟宣传和监督执法。

最后,深化青少年控烟,阻断烟草代际传播。支修益建议,将控烟教育纳入学龄前教育和中小学课程,进一步推广“小手拉大手”模式,推动“无烟家庭承诺”项目。严查售烟点和烟摊向未成年人售烟行为(包括电子烟),并利用国家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开展青少年控烟科普宣传。积极推广山东“无烟校园”模式,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强化校园控烟工作。

“北京实施控烟立法历程和相关数据证明,健康中国、立法先行,全民参与、科技赋能是控烟成功的关键。”支修益表示,未来需以更精细化、科学化的策略应对控烟面临的挑战,同时加快推动全国控烟立法与政策协同,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碰撞,人类能逃过吗 我国科学家破解“背包问题”复杂度之谜
科学家首次测量液态碳微观结构 中国科学家发现罕见掩食脉冲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