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兆昱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28 16:20:02
选择字号:
国际首次!中国科学家完成台式化缪子源的实验验证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的联合科研团队,依托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SULF)开展合作实验,利用超快激光尾场加速产生的GeV量级高能电子束与转换靶作用,在国际首次完成了台式化缪子源的实验验证。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物理》。

实验装置示意图及典型电子能谱

  ?

缪子是标准模型中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属于第二代轻子,质量为电子的207倍,被称为“胖电子”,在真空中静止时的寿命约为2.2微秒,衰变产生一个电子和两个中微子。

缪子是基础物理以及应用物理研究的热门领域,是检验标准模型、寻找新物理的探针,同时在大尺度客体的透射照相、跨介质通信与导航,研究材料特性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价值。

目前缪子主要来自宇宙射线或者大型加速器,前者通量非常低,后者则受限于极其有限的装置数量和昂贵的运行成本。随着激光尾场加速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超短脉冲激光已能将电子加速至10 GeV量级,使得利用这种高能量电子与靶相互作用产生缪子成为可能,为缪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产生技术途径。   

研究团队利用SULF的重频拍瓦激光与气体靶相互作用产生了GeV量级高能量电子束,进一步与铅转换靶相互作用产生缪子。结合缪子较长寿命的特性,研究团队提出通过探测其衰变电子并多发次累计的新方法,有效提升了缪子统计量和测量信噪比。系列实验和分析结果表明,激光尾场加速电子与靶材作用生成的缪子特性,更接近4π立体角发射。研究团队进而明确了当前激光产生的缪子主要源于含π介子衰变的Photo-/electro-production过程。

研究团队表示,利用该方法,缪子产生效率可达0.01μ/e-,单发激光缪子产额达107。进一步评估显示,当前激光技术有望实现产额达103/s的高极化缪子,可满足缪子磁共振与核谱学研究需求,为小型激光实验室开展缪子科学研究打开新的大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7-025-02872-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碰撞,人类能逃过吗 我国科学家破解“背包问题”复杂度之谜
科学家首次测量液态碳微观结构 中国科学家发现罕见掩食脉冲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