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桑志远,刘晓艳,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28 14:35:23
选择字号:
天大研发新材料,过氧化氢合成有望“即产即用”

 

近日,天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教授梁骥团队通过独特的层间氢键设计,成功开发出一种高性能电催化剂,实现了绿色过氧化氢的高效合成,使过氧化氢合成有望实现“即产即用”。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

作为一种重要的氧化剂和消毒剂,过氧化氢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医疗和环保领域,2024年全球需求量高达600万吨。然而,目前95%的过氧化氢依赖高能耗的蒽醌法生产,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开发绿色、高效、可持续的过氧化氢合成方法是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共同目标。其中,电化学合成技术被视为过氧化氢生产的理想方案。

电化学合成技术可直接利用氧气和水生成过氧化氢,可在常温常压下生产,有望实现过氧化氢“即产即用”的理想目标。但长期以来,催化剂在中性/碱性环境中活性低、选择性差、稳定性不足,制约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

梁骥团队研发了一种镍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该材料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使得镍活性中心与相邻层的氨基基团形成“层间氢键”。该效应犹如一把“分子钥匙”,使该材料对于电合成过氧化氢的催化能力精准匹配理论最优值,既保证了反应活性,又大幅抑制了副反应的发生。

与传统催化剂依赖金属中心电子结构调控不同,团队通过设计材料的分子堆积方式,利用氢键等非共价键作用力,实现了对催化反应的精准调控。这种“非配位结构调控”策略为新型电催化材料的研发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未来可拓展应用于更多化学反应体系。

测试表明,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中,该催化剂制备过氧化氢的产率远超同类产品。在人工海水中,制得的过氧化氢质量浓度可快速积累到1%,而在碱性溶液中则可快速积累到3%,均达到了污染物降解、杀菌等需求的实用标准。例如,利用该材料在生理盐水中制备过氧化氢仅30分钟后即可对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实现100%的杀灭率,并对毒性有机染料染料实现快速降解。

目前,该团队正加快优化制备工艺,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生产线,力争早日实现对传统高污染工艺的替代,助力“绿色化工”目标实现。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8628-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碰撞,人类能逃过吗 我国科学家破解“背包问题”复杂度之谜
科学家首次测量液态碳微观结构 中国科学家发现罕见掩食脉冲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