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能够有效控制或消灭植物病虫草害以及杀灭蚊蝇等卫生害虫,对人类获取更多食物资源、摆脱饥饿饥荒、减少虫蚊叮咬功不可没。然而,农药可能会损害生态系统,且一些研究证实,许多农药的生态负面效应可能会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
针对此问题,华东理工大学研究团队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和国际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日在《科学》发表“Letter”文章。文中首次提出硬件(装备与产品)和软件(技术与政策)缺一不可,为实现全球农药减量、实施《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供了技术路径与对策意见。
记者从华东理工大学获悉,该成果是团队前期大量工作的延续和前人研究结论的总结。此前,涵盖6个国家11个机构的联合团队,已基于大数据及其平台,筛查了全球88.75万个农药使用案例,证实了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负面效应,填补了全球农药生态效应量化评估的空白,为应对全球农药风险防控仍面临数据支撑不足的挑战提供了依据。
文中指出,在合理科学使用农药的情况下,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虫草害,是实现农药减量、降低农药风险的重要举措。推进多样化种植技术有利于害虫的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繁育,从而增强控制害虫的效能。此外,推广稻田养渔、菜渔共生等农作物与水生动物共生的系统,有助于这些水生动物捕食害虫、杂草等有害生物。
全球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虫害技术。图片由华东理工大学提供
?
此外,创制绿色农药(如新型生物化学杀虫剂)、生物农药(如植物源害虫引诱剂)和生物防治产品(如寄生蜂),是降低农药生态风险的技术保障,推广耐虫害抗病害品种、杀虫灯、信息素和诱虫板,也是实现降低农药用量的法宝。
面向未来,精准农业和数字工具是一大发展方向。如机器人、无人驾驶飞行器、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觉识别、数据驱动的预测或咨询系统,可以及时、有针对性地监测预警作物病虫草害。大型自走式农用机械、配备自动摄像头的机械除草机、智能化的高能激光和农药微量喷射装置,则可以像手术一样精准清除农作物上的杂草。
文中强调,降低农药风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各方利益,农民、植保服务公司、科学家、决策者和供应链利益相关者应该通力合作。科学家要专注于技术研发与产品创制,消除农民对农药风险、农产品产量质量损失的担忧;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帮助农民采用农药替代技术与产品,实施创造性的激励计划,征收差别农药税;农药政策和法规应侧重于低风险替代品的快速注册(如加速生物农药注册登记与审批)。
相关论文信息:http://doi.org/10.1126/science.adv780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