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国家战略,2024年也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
“低空”是一个新的国土空间资源系统,是国家领土、领海、领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巨系统,由飞行器基础设施、人类参与者、环境因素多种组件动态、低空空域环境组成。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解决低空复杂巨系统问题、进一步开发利用低空资源、发展低空经济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近日,以“低空人工智能核心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为主题的第784次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召开,相关专家围绕低空资源开发利用、低空经济风险与挑战、低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面向应用场景与飞行器的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话题展开研讨。
蓬勃的发展前景
低空系统同时具有三维立体性与区域性,是主权国家和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充分发展低空人工智能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将更好地服务经济和民生,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国低空经济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服务于物流与运输、智慧城市与基础设施管理、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与应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管理和优化、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等重大需求。”原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介绍。
谈及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性,闪淳昌将低空经济比作灾难现场应急救援的“天兵天将”、安全巡演的“千里眼”、极端场景的“顺风耳”。
无人驾驶航空器(无人机)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低空“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核心载体之一。
发展低空产业也对飞行器提出更高要求。“一定要摒弃航模思维,要把低空智能飞行器作为航空工业的新门类来大力发展。”本次会议申请人、中关村大成智慧创新联盟研究员白雲帆表示。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到2035年,低空经济对GDP的贡献度将达到3%至5%。在未来经济形态中,低空经济将是一道亮丽风景。
多位与会专家认为,除了技术突破与场景创新,低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也需要更明确统一的标准为前提,更完善的政策体系为保障。此外,低空产业发展在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储备工作也亟需关注与规划。
如何“除害兴利”
低空经济与百姓民生直接相关。具体而言,发展低空经济的着眼点有哪些?白雲帆表示:“我国人口基数大、分布广,风险防范要求高。低空产业发展中,低空安全飞行和防灾减灾航空应急救援是优先级别最高的。”
然而,这些应用场景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安全是低空经济的生命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学院院长范维澄在报告中指出:“低空经济面临一系列公共安全问题,无人机黑飞、扰航、坠机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低空安全风险已成为我国发展低空经济面临的核心挑战。”他提到,低空安全作为新兴的公共安全组成部分,目前还缺少系统性研究。
从防灾减灾救灾来说,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教授史培军从中国自然灾害的背景出发,强调了自然灾害风险防控与低空经济相融合的应用场景。
史培军介绍,具体的产业包括利用救援无人机运送救援物资;利用抢险无人机在极端环境下打通道路恢复电网,实现水上搜救等;利用探测无人机获取并传送灾区影像,支持应急指挥决策。此外,他强调,在发展灾害应对与风险防控低空经济产业的过程中,要做到空防与地防结合,实现“天地协同”,才能“除害兴利”。
“利用低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灾害规律,对灾害进行监测、分析、建模,深入了解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建立‘灾害-技术-经济’协同演化框架,是发展韧性经济和灾害风险转化经济的重要途径。”白雲帆表示。
除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低空飞行器也可助力旅游观光,如提供低空游览服务和物资运输。
人工智能赋能
从技术层面来说,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包括环境感知能力不足、空域冲突与调度复杂、多机协同与自主控制、数据处理与决策时效性要求更高等。
在北京工商大学教授韩力群看来,通过AI赋能低空经济,这些问题有望解决。韩力群介绍:“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通过算法可实时监测空域容量的突变,从而迅速引导流量,避免拥堵。” 她举例,杭州亚运会期间,边缘计算驱动的实时决策技术成功避免了17起潜在拥堵事件。
低空航空器坠毁、颠簸、偏航等典型案例频发,安全飞行亟待低空气象保障。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郭建平研究员提出,星地协同观测、AI赋能预警技术、飞行姿态数据纳入,共建-共享监测网应对航危天气。
人工智能在促进低空经济发展有巨大影响。除了提升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转变低空任务设计与执行方式、实现实时化数据处理等,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表示,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加持下,低空系统将具备更强大的环境理解和自主决策能力。
孙茂松举例,航危天气感知和自主决策“蝗虫”避障算法的应用,可以使低空飞行器具备更高级的智能化决策能力。
此外,AI在低空经济的应用中也存在待突破瓶颈。韩力群强调,首先,需创新算法以确保多元数据的精准融合;其次,边缘计算节点面临功耗超标的挑战,需优化能耗控制策略以降低成本;最后,人机混合智能系统中,应考虑明确伦理边界,特别是在反无人机应用中需防范误拦截风险。
为进一步将低空经济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应设立中央低空经济领导小组,下设国家级研究机构。白雲帆在主题评述报告中建议:“未来需组建国家低空系统工程院,以‘总院-分院-实验室’三级体系构建完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低空人工智能技术体系与产业生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