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宇彤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23 15:16:06
选择字号:
走进“田野里的科学课”
用真实情境和问题激发科学兴趣

 

“科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挖掘人类智慧潜能,提升全球科学治理能力的关键基石。”5月19日至20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第十届科学教育国际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玉良如是说。

本论坛聚焦“基础教育科学教材建设与科学教育发展”主题,近百位院士专家围绕科技专家参与科学教材建设作用、科学教材编写与出版等内容进行了交流讨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此次论坛中的高频词。

“科学教育的任务是传播科学知识、教授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提出,尽管教材、教师、科学家、学术组织、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最关键的是“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欲”。

然而,当前很多所谓的“兴趣班”,恰恰扼杀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有的人问我,孩子该不该上奥数班?我说,你想让孩子讨厌数学,就给他报奥数班。”袁亚湘说。

“早期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表示,科学知识传授的时间、顺序、方式方法要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成长阶段特点。“博物学对小学科学教育的意义至关重要。”

就在论坛期间,南京市八卦洲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科学教育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给你喜欢的百合做一张植物名片吧。”南京农业大学八卦洲百合基地内,十几个小学生认真上着“田野里的科学课”。“花朵是白紫色的,花瓣长度大概7厘米,根茎柔软……”两名小学生俯身在名为“白天使”的百合花前,仔细观察百合花的性状,不一会儿,一朵栩栩如生的百合花就跃然纸上。

小学生在制作植物名片。赵宇彤摄

“田野里的科学课”。赵宇彤摄

不远处的八卦洲中心小学,也有一群“小红帽”在田地里挥洒汗水。“这是我们自己种的土豆。”一名小学生从地里翻出手掌大的土豆,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每周都有一节课来种土豆,从整地、播种到收获,都是我们亲自完成。”

八卦洲中心小学教师表示,这种“自然小课堂”能培养学生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

“只有真实的情境和问题才能够引发一系列真实的、灵活应用专业知识的探究行动。”周忠和指出,相较抽象的知识,博物学传统所提供关于生物、地质、天文等方面的实践活动与认知体验更能激发探索欲。

直面AI挑战

“科学教育与科技变革、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会上,杨玉良表示,“在当前全球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AI)工具正在深刻重塑科学教育的生态与科学教材的内容。”

袁亚湘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实现科学教育资源的人机共创、人机协同教学、智能赋能科学教育评价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挑战,“教师的角色转变,学生的过度依赖和能力弱化、资源不均与技术鸿沟,以及伦理与隐私等等问题。”

此外,层出不穷、难以辨别的真假信息,也为科学教育蒙上一层阴影。

“信息流行病,这一新型社会性传播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社会治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八卦洲中心小学中心礼堂内,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从流行病学视角,通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方面剖析这一问题,并强调“科学教育正在社会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需要通过公众教育提高公众的信息判别与诊断能力。构建社会群体免疫的认知防护屏障”。

至于如何更好地迎接数字技术的冲击与挑战?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胡卫平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科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他指出,课程目标应更关注科学态度与责任,更加突出适应生活和社会,更加重视科学思维与创新;课程内容方应强调内容的综合性与课程设计的进阶性,注重融合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关注渗透环境教育与可持续教育;课程实施应构建思维型探究和实践体系;课程评价要聚焦科学素养、突出创新素质,体现发展阶段、考虑个性差异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家发现罕见掩食脉冲星 企鹅粪便是南极气候“隐形调节器”
全球变暖少于1.5°C,海平面也会上升 地球冰箱爆表!专家:警惕成发展最短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