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底青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20 13:30:01
选择字号:
续接“两弹一星”精神火炬,绘制天空大地创新诗篇

 

每一次走进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参观,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墙上的老照片、展柜中的老物件,无不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我仿佛能够听到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心跳,感受到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不懈努力。

图片

1958年,中国科学院派出以赵九章(右一)为团长的“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对苏联进行考察访问。刘洪供图


“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是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两弹一星”元勋们的往事,像一部无声史诗,讲述了老一辈科学家如何在资源匮乏、技术封锁的环境下,凭借坚定信念和卓越智慧,为国家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两弹一星”功勋路 地质地球建伟业

功勋墙名录中的赵九章、钱骥等,是中国卫星事业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地球所)的精神先驱。地质地球所的前身——地质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前辈们,在新中国“两弹一星”伟业中,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在核资源勘探、核试验研究、卫星研制等领域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在核爆地质研究方面,1960年地质研究所侯德封、叶连俊、涂光炽、李璞等科学家临危受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铀矿资源普查,成功找出大型铀矿床,为核武器研制提供了关键物质基础;1964年组建的以欧阳自远为组长的“219小组”,深入西北核试验场区,完成了从地下核爆选址论证到爆炸效应及核污染预防研究的技术支撑;顾震潮团队精准预报罗布泊核试验场区气象条件,为核爆日期选择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在核爆观测侦察方面,1964年首次核爆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绍燮、曲克信等根据地震波记录,以最快的速度向场区指挥部报告了初步估算的爆炸当量,为试验是否成功提供了关键判据;此后12年间,200余名科研人员参与了11次核试验观测和核爆地震侦察,总结出一套简单易行的核爆信号识别方法,圆满完成了地震方法侦察核爆的任务。

在人造卫星研制方面,1958年钱学森、赵九章、卫一清牵头组建“581小组”,负责制定我国卫星研制的具体规划,地球物理研究所由此成为我国卫星事业的发源地。1966年成立的卫星设计院,由赵九章任院长,钱骥负责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设计。该院直接孕育了“东方红一号”,当《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时,中国正式踏入“太空”时代。

这些往事,不仅是镌刻在共和国史册上的功勋,更是流淌在地质地球所血脉中的精神基因,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应该铭记和传承的宝贵财富。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终生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图片

2021年7月14日,月球样品研究工作组见证首个嫦娥五号玄武岩年龄的诞生。任晖/摄


薪火相传创新路 自立自强续华章

在“两弹一星”精神照耀下,地质地球所人始终把“国家事”当“自家事”,用科技创新守护国家安全与民族复兴。从青藏高原的地质罗盘到火星探测的雷达波,从地下数千米的钻机轰鸣到遥远星体的振动监测,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用智慧与汗水续写着报国情怀。

在深地勘探领域,我们传承侯德封找铀探矿的攻坚精神,续写资源能源勘探新篇章:刘光鼎突破传统理论束缚提出“油气二次创业”,为渤海湾盆地、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海相地层勘探奠定理论基础;朱日祥团队创立的“华北克拉通破坏”理论,引领了大陆演化研究新方向;吴福元、秦克章团队利用新理论指导发现喜马拉雅琼嘉岗超大型锂矿;李献华、范宏瑞团队在白云鄂博稀土增储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我们还研发出智能导钻系统,为深层油气开发提供了“中国方案”。

面向深空探测新战场,我们延续“东方红”卫星研制的创新基因,不断探索人类未知领域:吴福元、李献华、林杨挺团队研究嫦娥五号、六号月壤,揭示了月球的持久活力,进一步加深了对月球乃至小行星热演化的认识;潘永信、陈凌、张金海团队利用“祝融号”雷达数据,首次揭示火星浅表80米精细分层结构,构建了火星多尺度水活动与磁场协同演化基本框架。

在生态环境领域,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刘东生脚踩黄土、心系国家,建立了250万年以来的风尘堆积序列,创立“新风成学说”“多旋回学说”,成为中国黄土研究先驱。继承前辈衣钵,丁仲礼、郭正堂团队将风尘堆积序列拓展至800万、2200万年,揭示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东亚气候的塑造;吕厚远团队建立植硅体鉴定标准体系,提出并论证了东亚季风气候演变对农业起源和农耕文化的影响。

图片

火星多时间尺度演化团队合影。该团队获得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张尉/摄


抢占先机攻坚路 星辰大海谱新篇

当前,我们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更加艰巨繁重的创新发展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发扬“两弹一星”伟大精神,将其转化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作为中国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创新“旗手”,地质地球所将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锚定“从地球到行星”的战略方向,以“国之大者”的担当,抢占地球和行星科学制高点,在资源能源、宜居环境、深空探测领域谱写科技创新的崭新篇章。我们将以“破局之勇”探索科技“星辰大海”,以“国之重器”护航发展新征程。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地球冰箱爆表!专家:警惕成发展最短板 香港新一代集装箱环保运输船试航成功
天眼火眼合璧,破解星团之谜 人工影响天气专用无人机“双尾蝎A”交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