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夏天,我了解到了实践工作站这个科创活动,作为一名理科生,我本身对科创也非常有兴趣。”上海市吴淞中学的仇怡冉是一名高二同学,她对物理、化学非常感兴趣,报名参加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物理与光电技术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完成了“红外光谱技术探究果蔬去农残成效”这一课题。
5月17日下午,上海张江科学会堂穹顶广场,仇怡冉和科学家、科普达人与青少年们一起走上了青少年科技节红毯,并作为少年代表之一,启动上海市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节。
?
启动仪式上,第四季《上海青少年科创教育经典导读》活动正式发布。该活动通过赋予青少年与两院院士以及各领域专家大咖深度链接、时空对话的宝贵契机,探索“科创导读”新范式。
本届青少年科技节将持续至10月,以“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重点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科普基地体验活动、科学普及传播活动。
科学家与青少年并肩走上红毯
“这次参加科技节见到了很多厉害的同学和老师。”上海市张江集团八年级四班的学生何睿阳在此前就和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船长白响恩有过简单交流,让他认识到在科创过程中,应坚持自己想走的路,不断探索并为之努力。
作为上海市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节的重磅环节,白响恩和何睿阳都在此次的青少年科技节红毯亮相。
?
在充满科技感的红毯上,科学家和科普大咖,致力于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的高校、科研院所代表,科学副校长和高校专家代表,来自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第三十一届上海市高中科普英语竞赛首届科学辩论邀请赛的青少年代表们,分组走上红毯,和观众们微笑着打招呼。
科学家、科普达人与青少年们在红毯上并肩前行,科学家们身上沉淀的严谨认真与青少年们对科学的昂扬热忱,汇聚成为奇妙的组合。对于青少年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更是与科学家、科普达人们近距离接触、深入学习的难得契机。
借助红毯秀的形式,科学家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鼓励更多青少年投身到科技创新的伟大事业中,让科学家精神代代相传。
“在科技节现场遇到的老师都是我的榜样。”仇怡冉说道。
问号里的成长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提问的能力比回答的能力更重要。”在历史长河中,正是一个又一个问号,推动着人类不断发展。
本届青少年科技节启动仪式围绕“问号里的成长——科学思维赋能素养提升新实践”,旨在从探究科学问题出发、聚焦科学思维培养、汇聚多方合力,凝聚起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澎湃力量。活动现场,“明日科技之星”称号获得者、“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优秀学员、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优秀小研究员代表等青少年集中亮相。
随着红毯仪式结束,白响恩与来自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优秀小研究员谈为霖同学、陆熠同学以及来自“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优秀学员褚诗雨同学、徐天远同学,聚焦“问号串联梦想,做自己人生的船长”主题,用亲身经历诉说从叩击科学的大门,到将生活中的困惑转化为科研课题,再到在失败与创新突破中成长的生动故事。
?
陆熠是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的一名八年级学生,她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古筝演奏,到现在已经九年了。在日常练习过程中,她经常会遇到“跳码”——琴码突然倒伏的情况,深感苦恼。
古筝为什么会“跳码”呢?带着这个问题,2023年,六年级的陆熠开始了首个研究课题。为了顺利开展项目,她一边自学初高中物理和理论力学的部分知识,一边大量查找文献,并学习数据处理的工具,慢慢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终于,她构建了古筝“弦-码系统”力学模型,总结了古筝“跳码”原因并提出了预防跳码的方法。
“正如古筝演奏需要‘轻重缓急’的掌控,科创之路也教会我‘知行合一’的智慧——知识是琴弦,实践是琴码,唯有二者完美契合,才能奏响创新强音。”陆熠说道。
为什么要接受挑战?科创路上是不是也装着很多问号?是否想过一次次挑战问号的努力会成为更多人心中追梦的种子?带着这些问题,白响恩和同学们在畅所欲言。白响恩勉励现场同学们:“用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串联起这成长路上的每一个问号,做好自己人生的船长,勇往直前!”
随后的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优秀成果展示环节,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科技与未来城市实践工作站站长张执南,以现场连线的方式,介绍了工作站聚焦课程建设。来自杨思高级中学的秦浩宇和闵行中学东校的周施岳2名学生代表分享了在工作站开展科学探究与创新的故事与感悟。
100余场活动陆续上线
在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承办的科创教育分会“科创校长空间站特别活动”环节,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和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陆晔,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黄翔,科普作家、科普影视制作人孙书云等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变革”这一主题,从游戏、影视、课程等新兴载体出发,分享了对AI如何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独到见解。
大家一致认为,AI不仅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还将重新定义科技教育的未来,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下一代领军人才。
?
值得一提的是,以此次启动仪式为起点,本届青少年科技节期间将以“人人都参与、校校有活动、区域创特色”为目标,通过市、区、校三个层面,分别开展线上线下100余场活动,实施面向人人的科普教育。
在上海市级层面,将举办上海市第十八届青少年创新交流活动暨2025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年度展示活动,第五届长三角青少年人工智能奥林匹克挑战赛、院士专家进校园、科普开放日等。同时,还将联合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中国航海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开展有趣有料的科普活动。
上海16个区积极整合本区教育资源及区域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科技节活动。如虹口区将全面升级“翼启·向未来”科学探索季品牌活动,实施“百星闪耀·虹口青少年科创人才培育工程”,开展“六个一百行动”;杨浦区以“校家社”协同育人为抓手,构建“城区即课堂、资源即教材”模式,推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科创活动;浦东新区以“遇见赛先生 AI筑未来”为主题,全域联动构建资源池,开展“奇思妙想”科普研学、暑期“科普进家庭”项目等活动。
“以后我将继续投入到科创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也希望取得更多成果。”正是经过科创实践的历练,何睿阳心中埋下了科学的种子。
相信在为期半年的青少年科技节,将能够在更多孩子心中播撒下科学的种子,积极加入科技创新实践行列,成为未来的科技新生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