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世界电信日”当天,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在北京举办。多位院士、科学家与产业界人士齐聚一堂,激发智慧的深度碰撞,奔赴科技的星辰大海。
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的论坛,今年围绕基础科学突破、技术革命产业化应用、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演进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搜狐董事局主席、物理学博士张朝阳表示,进入2024年、2025年,人类关于AI方面的进展进入快车道,具身智能百花齐放。但是,科技进步带来惊喜,同样也带来挑战。同时他强调,AI让信息获取变得异常简单,但往往会让人忽略信息的真实性,人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探讨教育变革新路径
在人工智能技术呈指数级跃迁的当下,人类正站在文明演进的关键节点。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探索》的演讲。
他指出,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多模态;二是应用于GDP密切相关的行业,中国在推动AI落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他进一步介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五个环节:数据获取、预处理、模型训练、微调和推理。前三个环节需要大量算力和存储资源,通常由大型科技公司如阿里、华为、DeepSeek等完成。一般单位只需基于已有基础模型进行领域适配的微调和后续的推理应用。
教育如何变革以回应智能时代的挑战?“世界在发生剧变,很多发明创造创新乃至新形态引领都来自于社会,社会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指出,“大学必须从单一学科为支点传统的小圈子当中跳出来,直接与社会对话,与世界对话,这是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在AI与艺术的交叉领域,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提出,在AI时代,艺术创作人才的教育培养,更加要面对传统学科界限的破局。他表示:“我们要拥抱AI时代,和它交朋友,而不能树敌。”
AI认知争议与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
机器智能能否突破人类认知的阈值?当技术奇点日益临近,人类文明将面临怎样的重构?
围绕这些核心议题,由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刘嘉主持的“问道智能”圆桌论坛上,张朝阳,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亚勤,以及猎豹移动董事长、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展开了激烈讨论。

问道智能圆桌论坛。主办方供图
多位嘉宾一致认为,AI并非人类的替代者,而是人类认知与能力的延伸。
张亚勤指出,人类还是主宰,机器或者机器人还是的从属。个体 IQ与 AI 结合后,就像在蒸汽机时代,人类的体力可以翻倍。
傅盛补充道:“我认为现在AI的智商水平可能已经比人类高了,但并不影响我们使用它。”
张朝阳则强调人类直觉有不可替代性,“人总是心生一计,产生在自洽性之外的东西。”他好奇人工智能真的理解物理世界的规律吗?张亚勤回应道,AI目前更多是在结构化、规则明确的问题中表现卓越,“但是模糊的东西AI会稍微弱一点。”
人形机器人的前景如何?由初心资本合伙人许旸洋主持的“人形机器人进化论”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和落地,以及面临的技术挑战及市场竞争。
从浩瀚宇宙到细胞粒子
凝视浩瀚宇宙,人类从未放弃探索的脚步。从量子物理到深空探测,从细胞编程到气候变迁,基础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着人类对世界的理解。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发表了题为《探索宇宙:从微观粒子到浩瀚星空的物理之旅》的演讲。他介绍,历经科学发展,如今借助光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大型强子对撞机等工具,人类对微观粒子与宏观宇宙演化已有系统认知,“但这并非探索的终点”。展望未来,王贻芳强调,发展先进的科学装置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至关重要。
在材料科学领域,吉林大学教授张伟,介绍了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首次发现了天然存在的少层石墨烯的过程。这一发现为月球的原位资源利用提供启发。
回归人类本身,西湖大学讲席教授裴端卿以《细胞命运与人类未来》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生命体从受精卵发育至完整个体的过程中,细胞命运调控是理解生命的关键。目前观测显示,单个细胞在发育进程中展现出完全可逆性。
同日的线上环节以及硅谷“分会场”,科学界和国内外产业界嘉宾还分享了最新科技趋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