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18 19:30:27
选择字号:
蒲慕明:科普教育应成为继续教育主要模式

 

5月17日,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在张江科学会堂举办。作为此次大会的“重头戏”,主旨大会以“创新引领 传播未来 共筑全球科技传播新生态”为主题,通过主旨报告、圆桌对话和仪式三个环节展开了精彩的交流。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普”为主题进行分享。

在AI时代,科普教育有着新的目标和内容。”蒲慕明认为,当前科普主要分为“普及性科普”和“高端科普”两大类,前者针对中小学生和一般没有科学基础的成年人,后者则针对具有科学基础、多学科的科研人员,助力学科交叉。

蒲慕明指出,当前的科普以“普及性科普”形式为主,而“高端科普”仍有待加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普教育应成为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

在此过程中,AI有助于帮助人们更好地获取信息,但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蒲慕明表示,科普即包括传播科学知识,也涵盖了科学精神的普及。他提示,在科普过程中,应兼顾“信(严谨准确”“达(简略顺畅”“雅(优雅表述”,以“信”为主。同时他提示,在科普过程中,应妥善用好AI这一工具,避免AI幻觉等问题的影响。

结合多年科普工作体会,蒲慕明深刻感受到,AI时代并不缺乏科学信息,反而是信息过于泛滥,当前更重要的科普任务是帮助人们掌握获得准确知识的方式。

“我们社会需要科学家,更需要广大的科学公民。”蒲慕明科学公民具是指具有科学素养、以科学态度从事各行各业的公民,在维护社会诚信和正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公民需要具备使用AI的能力、辨伪的能为,能够助力引导和管控AI的发展,使AI符合社会的需求。”

大会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

随后,国际科技传播学会主席赵淑京、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曾小勤、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正风围绕科普工作新定位与新要求,分别以“亚洲科技传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科技传播的未来之维以融合之力共创未来”“当代‘科普’的特点及其意义”进行了报告分享。

圆桌对话环节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袁岚峰主持,上海大学副校长王从春、著名钢琴艺术家孔祥东、上海脑虎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陶虎、英国国家科学与媒体博物馆馆长乔·昆顿-图洛克和上海科技大学科技发展处处长王绛围绕科普如何嵌入创新链条展开深入研讨。

“天问杯”学生好问题征集活动启动仪式、2025年上海科技传播“领航计划”发布仪式也在活动现场举行。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正是上海筹备2027年第19届世界科技传播大会的关键启动年,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将以此为契机,全力促进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加紧密的科技传播互动,以期推动上海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迈向新高度,为全球科技传播交流与合作贡献东方智慧。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南岳衡山首次拍到“水凤凰”清晰影像 “三体计算星座”首发奏凯
新型单原子催化剂提升锂硫电池性能 他们在724首古诗词里,寻觅江豚足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