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北京气温持续攀升,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公众科学日活动现场同样热力全开。从饭碗里的中国智慧到宇宙起源的奥秘,从千年算筹的数学密码到显微镜下的遗传谜题……一场跨越时空、连通中外的“科学派对”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今天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广泛。通过定向邀请学校和普适性的报名,主要吸引了以中小学生为主的社会各界公众参与其中。”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你知道牛顿有两个生日吗?为什么会这样?”以牛顿生日为切入点,主讲专家为孩子们带来了有关欧洲天文历法变迁的精彩报告,现场欢笑不断、掌声不断。该报告是“爱科学爱阅读”4场报告之一,系列报告还涵盖了中国传统节气起源与发展、北京天文历算演变、粮食作物的由来和驯化历程等多个主题,吸引了近300人线下报名参与,线上观看次数超万次。
除了主题报告外,这里还有丰富的展览,让孩子们在沉浸体验中看见科学。在三层阅览区“生命的奇迹:生物主题科普书展”上,集中展示了近年来生物科学领域的优秀科普书籍,带领着大家进入生物多样性的神奇世界。同时,在一层多功能厅中,从算筹到算盘,从理论到玩具,以中国古代数学为主题的展览则发来了一封“邀请函”,共探东方数理文明的深邃与灵动。
依托“中国科学院科技成就展”,文献情报中心此前还特别组织了专场参观。“中国天眼”FAST模型、“人造太阳”装置的等离子体演示、深空探测器的返回舱复制品……展览“宝藏”丰富,通过实物展示、沉浸式体验、场景化布置、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让公众近距离感受我国科技创新“硬实力”,激发出浓浓的爱国情怀。
此外,本次活动还包括以“创世宇宙大爆炸”为主题的观影沙龙,以及与北京科学中心联合推出的科学知识小课堂等板块,旨在通过多元方式激发公众尤其青少年对科学与文化的兴趣,拓展视野,启迪思考。
孩子们和家长一起聆听精彩的主题报告。
?
孩子们徜徉于展区。文献情报中心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