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正式启动。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资源超过58万份,基因型和表型鉴定占比分别超过60%和25%。随着玉米种质资源改良计划深入实施,积累了丰富的实物资源和数据,为“天书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据悉,“天书计划”旨在组建覆盖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95%以上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群体,创建资源基因型+表型标准数据集,建立作物基因资源库,建设作物智能精准设计育种平台,推动形成“资源—数据—挖掘—设计”一体化育种体系,促进我国作物育种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资源鉴定、利用的关键阶段,运用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构建多元育种技术融合体系,形成一体化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平台,培育高产优质、节本增效、高抗广适的重大新品种,对推动我国种业振兴十分重要、十分紧迫。“天书计划”既是科企合作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机制创新,也是共同推动种业振兴的实际行动。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杨海生指出,“天书计划”是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国家种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拓宽从种质资源到品种选育技术思路,将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他强调,要聚焦国家种业战略需求,瞄准解决种业自主创新需求和技术瓶颈,突出基础性、原创性,与现有资源鉴定改良、挖掘创制和科研育种攻关协同衔接,依法依规推进项目实施,建立健全种质资源和数据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肖黎明表示,腾讯始终以科技向善为使命愿景,致力于发挥数字化、信息化等领域的领先技术优势为建设农业强国做出更具创新性的探索。在2023年启动支持的“国家作物种质库2.0项目”基础上,再次与作科所合作既是腾讯在助力国家种业振兴以及农业科技领域发展的延续,也是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智慧育种等农业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新起点。
“天书计划”主要负责人、作科所所长周文彬向参会人员介绍“天书计划”具体实施举措和预期目标。他表示,“天书计划”是以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中保存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种质资源为基础,对作物基因组蕴含的复杂遗传密码进行解码的系统工程。作科所将集中优势资源和科技力量,通过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智能育种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种源自主可控。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