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瑞颖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15 11:16:05
选择字号:
我国科学家系统总结紫花苜蓿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雷、副研究员张媛媛等全面总结了紫花苜蓿基础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该综述回顾了紫花苜蓿基因组学、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并系统梳理了已经鉴定的调控紫花苜蓿关键农艺性的基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

紫花苜蓿作为一种多年生豆科牧草,因其高营养价值、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和固氮能力而被誉为“牧草之王”,是全球畜牧业中最重要的饲草之一。在中国,紫花苜蓿是牛羊等牲畜的主要饲草来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紫花苜蓿优异种源匮乏,现有品种数量少且性状不突出,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畜牧业需求,已成为制约我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因此,深入系统地梳理紫花苜蓿基础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对于明确未来研究方向、突破育种瓶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综述认为,紫花苜蓿特化性状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仍未被充分揭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苜蓿的遗传改良。此外,紫花苜蓿因其基因组高度杂合、重复序列丰富、同源四倍体遗传等特性,使得其遗传学研究面临巨大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综述提出了“理想苜蓿”的分子设计路线图,探讨了泛基因组、自交不亲和机制、从头驯化和智能育种策略的潜力,以提升苜蓿的产量、品质和逆境韧性。

该综述为紫花苜蓿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全面的总结,还为未来苜蓿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hr/uhaf08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三体计算星座”首发奏凯 新型单原子催化剂提升锂硫电池性能
他们在724首古诗词里,寻觅江豚足迹 物理学家实现点“铅”成金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