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14 10:50:19
选择字号:
研究为免疫重建不全患者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免疫重建不全(INR)一直是艾滋病领域的难点问题。过去四十多年,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使用不同新技术与新方法尝试解决这一临床难题。

近日,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发表了李太生团队一项研究揭示了INR患者免疫系统难以修复的免疫学特征和潜在发病机制,为理解免疫重建不全的发病机制与开发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团队最初通过批量转录组测序发现,INR患者存在显著的干扰素激活特征,并在接受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的INR患者中观察到随着患者CD4+T细胞数目的提升,干扰素信号也随之抑制的现象。

两年前,在该研究团队牵头开展的羟基雷公藤内酯醇治疗INR患者的临床II期试验中,进一步验证了干扰素诱导蛋白10的水平与INR患者的CD4+ T细胞数目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我们此次最新的这项研究从单细胞的分辨率提供了干扰素激活特征与INR患者发生免疫重建不全的潜在机制,并与HIV-1病毒储存库的存在产生关联。”论文通讯作者李太生向《医学科学报》表示,这一系列研究确定了干扰素激活特征与INR患者之间的临床关联,为将来INR患者精准诊断与治疗策略的研发提供了潜在指标。

为了探索INR患者干扰素信号通路激活的驱动因素,该研究进一步开发了VILDA工具,发现INR患者体内HIV-1病毒转录本水平更高,且病毒载量与干扰素信号强度正相关。

采访中,论文第一作者、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刘晓笙博士告诉《医学科学报》,单细胞测序的研究从2022年5月开始执行到2025年4月发表,共经历了3年的时间。期间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生物信息学分析部分。

“在此之前,我们团队没有人做过相关的分析。”为此,刘晓笙花费了大量时间自学生信分析流程,最终从0到1建立起了成熟且稳定的实验室生信分析流程。

不过,上述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样本量有限、缺乏组织层面驻留免疫细胞的信息。

为此,研究团队下一步计划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并尝试引入空间转录组学技术,深入解析淋巴组织等关键免疫部位中细胞间的互作网络和空间结构变化。

正如李太生所主导的《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与《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所提到的,目前尚无推荐用于改善免疫重建不全的治疗策略。

“我们团队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全面理解免疫重建不全的发病机制,推动个体化免疫干预策略的发展,切实提升INR患者的临床预后。”李太生说。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biom.2025.10566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他们在724首古诗词里,寻觅江豚足迹 物理学家实现点“铅”成金
鲱鱼“迷路”,美味难求 科学网2025年4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