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晋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13 15:23:11
选择字号:
中国期刊咋起飞?“论文仓库”要变“科学客厅”

 

中国科学家,早就尝够了没有自产一流期刊的苦头。重要科研成果被国外期刊“卡脖子”,遭遇不公平审稿,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有人的关键研究被延迟发表,成果反被国际同行抢先发表;有人甚至被要求做出妥协,否则论文就无法发表。

最近,笔者在一次采访中就遇到了后一种情况。国内某行星研究团队在一个关键问题上做出颠覆性突破,他们将论文投递给国际某顶尖科研顶刊,却因结论太过重要,触动了一位同行评审人的敏感神经,受到无端排挤。同行评审人一方面“酸溜溜”地承认,中国科学家做出的这项突破性研究“代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另一方面又厚颜提出,论文若想发表,“条件”是作者必须“做出妥协”——从标题开始淡化研究主张,把原本基于确凿证据得出的明确结论,改为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表述。

面对如此无理要求,论文作者愤然撤稿,转投国内期刊,很快顺利发表。后续采访中,这位科学家满是遗憾地向笔者感慨:“我们中国现在有这么多优秀研究成果,为啥就没有公认的顶尖科学顶刊呢!”

在笔者看来,要建设高水平的国产期刊,除了保证内容“硬核”,填平科普这个“死亡之谷”同样刻不容缓。

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数据,2023年我国科技期刊总量达到5211种,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4%、8%。这说明,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学术影响力在提升,其中也涌现出一些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英文期刊,一些期刊影响因子突破“50分”,堪称“国产之光”。但整体而言,我国科技期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仍显得有些吃力。一些知名国产期刊的影响因子忽高忽低,像坐过山车一样不稳定。

打造高水平科技期刊,让已经积累一定影响力的科技期刊走得更稳,科普的作用至关重要。往小处说,优质的科普就像一座桥梁,能打破“学术深井”,拉近科学和大众的距离,避免科学期刊沦为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失去社会根基。往大处说,现在大多数国产科研期刊都面临“约稿难”的困境,很难吸引到高质量论文。而出色的科普能让更多优秀研究成果为大众熟知,在期刊与投稿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能有效解决期刊“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实际上,国际三大科学顶刊CNS,都有一套成熟的科普打法。在论文正式发表前,这些期刊会要求作者撰写科普文章,或者自己组织创作。论文一发表,相关科普文章也会同步推出。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在自有平台发布这些科普文章,还面向全球媒体大力推广。这样一来,研究成果经过全球媒体的深度报道,就会引发“蝴蝶效应”,公众关注度、论文阅读量和引用量都会大幅提升,有些研究甚至引发“现象级”全民热议。不得不说,科普对于维系这些期刊的影响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反观国内的科研期刊,大多数仍困在“学术深井”里。虽说不少期刊开发了客户端,但其发文内容往往通篇都是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人为筑起一道道学术壁垒,根本不考虑普通读者看不看得懂。这类“传播”不能用大白话把研究成果讲清楚,也缺少把科技突破转化成生动故事的能力,最后科学研究成了“小圈子”里的游戏,毫无生命力。

建设一流期刊,到底该怎么跨过科普这道坎?笔者认为,首先要打破“重专业、轻科普”的思想观念。这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过于保守谨慎,只想一门心思把专业内容“做硬做强”,觉得搞科普就是“追逐名利”,不愿尝试;另一种则是盲目傲慢自大,故意用晦涩难懂的表述来彰显其“专业性”。笔者就曾听过有人这样说:“我写的每个字你都认识,可连起来说的啥你就是不懂。”搞科普不等于追名逐利,用纳税人的钱做研究、发论文,就有义务通过科普把成果回馈给大众。

其次,要在科学传播上多下功夫。在传播语言上,不能总沉浸于专业“八股文”,得学会说“大白话”,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科普语言,取代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在传播渠道上,不能光守着自己的平台“自嗨”,还应主动与国内外媒体合作,扩大影响力,别让期刊变成冷冰冰的“论文仓库”。在传播链条上,要充分调动论文作者、期刊编辑、社会媒体等各方力量,搭建起从源头到大众的传播通道,做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科普内容,这样才能扩大期刊的“朋友圈”,提升期刊的生命力。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所说:“科学期刊不能只当‘论文仓库’,还得扛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诚然,把学术期刊从“论文仓库”变成大家愿意光顾的“科学客厅”,绝非一日之功。除了科普能力的提升,尚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人员配置为例,2023年我国科技期刊从业人员总数为3.76万人,平均每本期刊配备编辑7名。但实际上,受编制、晋升等问题影响,很多期刊都缺乏专业、稳定的编辑队伍。一些领域内的知名期刊,甚至只有一名专业编辑在苦苦支撑,“流水的博士生”换了一茬又一茬。

正如知名组学期刊GPB创刊人兼主编、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于军曾向笔者所说的:“现在,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势头不错,但专业英文文字编辑严重短缺,得赶紧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直以来,学术发表能力的积弱,导致我国很多高质量研究只能发表在西方主导的期刊上,不仅要交高昂的发表费用,优质论文严重“外流”,研究成果的传播也受制于人,国际学术话语权缺失,甚至科研评价体系都长期依赖西方标准。

扭转这一局面,实现高水平国产科研期刊的起飞,科研与科普两手都要硬,这不是空洞的口号。实现“学术高地”与“科普桥梁”齐头并进,是中国学术期刊迈向一流的必经之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物理学家实现点“铅”成金 鲱鱼“迷路”,美味难求
科学网2025年4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实验室制造出首枚“黑洞炸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