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11 23:04:27
选择字号:
先天性耳聋患者接受基因治疗后听觉中枢皮层功能得到重建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任医师舒易来、李华伟、孙珊团队牵头,联合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陈霏团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任医师徐秀团队,首次在中枢层面证实了基因治疗后听觉通路功能的重建,揭示了基因治疗后听觉皮层的动态神经重塑过程及儿童发育变化,为先天性耳聋的精准化治疗策略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5月2日,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

每1000例新生儿中约有1–3人出生时就患有耳聋,即先天性耳聋,全球有2600万患者,无任何上市的治疗药物。OTOF基因(表达耳畸蛋白)致病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听力损失9型(DFNB9),通常表现为先天性、语前性的重度至完全听力障碍。

近年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基于病因的新型治疗方式,在听力障碍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基因治疗团队通过多年努力,研发出OTOF基因突变耳聋的基因治疗药物,并率先开展全球首个先天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2022年,全球首例先天性耳聋患者基因治疗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成功完成,首批多例患者恢复了自然听力,并恢复言语能力。最早一例迄今已有2年5个月,听力稳定改善。2024年该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刊《柳叶刀》,并被《柳叶刀》选为封面导读和同期专家点评,国际同行评价为“为耳聋治疗提供了范式转变,并为治疗其他形式的听力损失带来希望。”

先天性耳聋受试者接受基因治疗后,经历从听力障碍到恢复、言语功能从无到有的过程,然而其听觉相关皮层的变化尚不清楚。因此,团队使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脑电(EEG)以及发育量表(Griffiths发育评估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接受OTOF基因治疗对患者进行了系统观测和分析。

研究团队发现,经过基因治疗后,fNIRS结果显示受试者的听觉皮层在受到音乐和言语刺激时激活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前颞叶、颞顶叶区域,提示听觉通路功能重建,听觉皮层对不同类型声音的处理功能逐渐恢复。

脑电(EEG)数据则显示,受试者基因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静息态EEG的β频段功率相较基线时显著增加,主要在双侧颞叶与前额叶。失匹配负波(MMN)波形最早在基因治疗后一个月可被识别,3个月所有受试者均可观察到失匹配负波(MMN),其中3个月和6个月的MMN振幅显著增高。受试者的综合发育水平,特别是听力/语言子量表评分在基因治疗后也有所提高。此外,听力/语言子量表评分与静息态脑电图β频段功率显著正相关,支持其作为疗效评估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部分研究内容图示。图片由研究团队提供

  ?

研究团队表示,这项研究揭示了基因治疗对听觉神经和儿童发育的影响,证明了先天性听力损失受试者基因治疗后皮层变化以及发育水平的提升,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有助于推动基因治疗在耳聋治疗中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目前,OTOF基因治疗药物已获美国FDA罕见儿科疾病和孤儿药认定。在国际最权威的听觉医学学术组织,即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学会(ARO)上,舒易来获2025年度“临床科学创新奖”,这是该学会所有学术奖项中,首次颁发给亚洲科学家。团队的成果最近也入选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在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发布的《中国2024年度重要医学进展》。研究团队期待,未来更多耳聋患者能够重获新声的希望。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5-02184-8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5-02184-8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鲱鱼“迷路”,美味难求 科学网2025年4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实验室制造出首枚“黑洞炸弹” 氧化物-氧化物界面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