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11 11:41:30
选择字号:
膳食转型可获健康、环境和经济多重红利

 

从市场采购食材时的荤素搭配,到餐厅点餐时的菜品选择,再到街头随手购买的零食小吃—看似平凡的日常饮食选择,实则是全球食物系统变革的微观缩影。这些看似个体的消费决策,正在潜移默化中重塑农业生产模式、国际贸易格局、公共健康版图,乃至整个星球的生态环境。

浙江大学团队最新发表于《自然—可持续性》的研究揭示,推动膳食结构转型将为中国带来公共健康、环境和经济方面的多重红利。研究通过量化分析指出,优化居民膳食模式可在改善营养健康的同时,降低环境压力并增强经济韧性。

“这不仅需要农业生产端的绿色转型,更要求消费端的系统性变革。”论文通讯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研究员汪笑溪强调。

全球主流膳食模式包括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东方膳食,高动物蛋白与乳制品摄入的欧美西方膳食,均衡搭配橄榄油、鱼类与全谷物的地中海膳食等等。

消费者们对自己餐盘中食物的选择,实则牵动着宏观系统的连锁反应。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导致超重和肥胖人口持续攀升。“动物性食物占比过高与营养失衡,正在加剧慢性病负担。”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袁长征指出。

与此同时,过去40年中国食物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增幅超40%,淡水消耗、土地退化及生物多样性损失持续加剧。推动膳食转型不仅关乎营养健康改善,更是对资源环境挑战的系统性应对。

研究团队通过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了3条膳食转型路径。第一,基础优化:减少红肉与加工食物,增加豆类与全谷物摄入,在降低20%~28%食物支出的同时,优先保障低收入群体可及性。

第二,本土实践:对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优化动物蛋白来源结构,平衡营养需求与生态承载力阈值。

第三,全球对标:将植物性食物占比提升至82%,动物蛋白限制在18%,实现碳减排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重目标。

3种转型方案均能显著提升中国健康膳食指数(CHEI)与EAT-柳叶刀膳食指数(ELDI),有效缓解维生素D、胆碱等营养素缺乏问题。至2050年,人均年食物开支可减少128~186美元,主要源于红肉消费70%~100%的大幅下降带来的支出缩减,而乳制品与蔬果需求增长则通过耕地优化与生产效率提升实现动态平衡。农业与土地利用部门累计减排3亿~13亿吨CO2当量(降幅9%~40%),农业淡水消耗减少347~772立方千米,北方水稻种植区节水显著。自然植被面积增加4万~13万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完整指数(BII)在东北、华北及西南地区也获得明显提升。

“模型推演的多维效益需要与现实复杂性对话。”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两位博士生蔡浩和宣佳琦介绍,“膳食推广过程中需要考虑居民健康状况、地域饮食文化、食物供应链韧性等多元因素。”研究团队建议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针对不同群体设计梯度化转型方案,例如保留传统饮食文化中的豆制品优势,渐进调整红肉消费习惯。

这项研究为“大食物观”的践行提供了量化支撑,证明膳食转型不仅是个人健康选择,更是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如何在14亿人的餐桌上平衡营养、环境与经济,仍需科学界与政策制定者的持续探索。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893-025-01560-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鲱鱼“迷路”,美味难求 科学网2025年4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实验室制造出首枚“黑洞炸弹” 氧化物-氧化物界面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