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严纯华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5/5/8 14:15:54
选择字号:
严纯华:稳住用好人才与引才纳才同等重要

 

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人才引育是区域振兴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各地都把引才纳才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有力措施,促进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使这些地区的人才生态有了明显改观。

然而,与东部沿海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人往高处走、往经济发达地区走”的自然趋势依然强劲,加之西部(特别是西北)和东北的气候、海拔等区位特点,使这些地区的人才不仅数量、质量和“密度”严重不足,人才的工作年限也相对缩短,人才队伍依然相对紧缺。人才队伍建设成为这些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头部企业必须长期为之努力的重要工作。

笔者认为,在西部和东北地区,特别是在西北地区,稳住和用好人才与吸引人才同样重要,甚至更需要持之以恒,扎实有效地系统施策。

对于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发力,体系化推进,方能在人才流动的自然趋势中逆势而为。

一是构建“稳培引用”一体化人才政策和工作体系。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落实到识才、辩才、尊才、重才、用才、护才和稳才的各方面各环节,在工作条件、启动经费、安家费用、学生资源、薪酬待遇、养老保险、健康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具体工作中予以体现和落实。

二是优化引才用才机制,打造“全时全职、全心投入”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结合的刚柔相济模式。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倚重同行专家识才辨才、要求管理部门尊才重才、强化院系学科用才和护才,综合实现稳才目标。

三是强化国家战略牵引,构建区域人才高地。充分用好国家对西部(含东北)地区引才(包括院士兼职和院士工作站设立等)、国家级人才申请和评审中的倾斜式支持政策;对于东部地区前来工作的学者,更要建立基地和团队,使这些学者在聘期结束时“欲罢不能”“流连忘返”,甚至在他们聘期结束回归东部后,还能“不求所在、但求所为”。

四是更加重视海外学者(特别是外国学者)的引进和交流。相对而言,外国学者更加重视学科特色、研究优势,而对地域所在相对淡然。因此,要更加突出西部地区所在研究院所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广泛吸引外国学者了解这些机构、经常走动,从而形成学术共同体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五是突出特色优势,以科研平台凝聚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发挥学校特长、学科特色、专业优势和影响力,以科研基地为平台,牵头或参与国家和国际重要科研项目,从而形成在用才中稳才、在发展中稳才的良好氛围。同时必须重视本科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用心用力用情于学生,使他们中的佼佼者成为未来回校工作和反哺区域的最大“人才储备库”。

六是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善待每一位人才,不能“招来了女婿、气跑了儿子”,在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必须爱护每一位在岗的人员,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文化。

同时,建议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不仅要在各类国家人才工程遴选过程中,切实加大向西部及东北地区倾斜力度,专辟“赛道”或专留名额,并对入选人才增加一定比例的奖励经费,以吸引和鼓励一批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流向西部和东北地区;还要针对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禀赋,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前瞻性地部署建设一批国家级研究基地及重大研发项目,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到西部和东北干事创业;更要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并出台更有利于人才向西部、向东北流动的工资津贴政策,使西部和东北地区人才的养老金标准不与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挂钩,保障他们的待遇不低于甚至要高于东部地区。同时,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各级地方政府要进一步细化人才政策,将各类人才统筹考量、系统部署,不断提升对人才的关心、支持和投入力度,建立人才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和绿色通道。

(作者:严纯华,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原校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哈佛认证抗衰清单:红茶+浆果有助逆龄 揭秘超短周期行星系统随时间演化规律
即将迎来 “火炉模式”,这样种树降温5度 《科学》(20250502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