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铮铮,高磊,魏帮军,齐莉莉,王晓亮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5/4 9:15:10
选择字号:
在大国重器上穿针引线 焊接是她青春的电光石火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建国初期,鞍钢人以钢铁意志与国家同向同行,践行工业报国初心,岁月流转,薪火相传,新时代的钢铁青年正以“智能”重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方程式,在接续奋斗中锻造永不生锈的青春信仰。

今天,把目光投向“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集团。

  ?

不久前,国家抽水蓄能规划项目——湖北平坦原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大坝首仓混凝土正式浇筑,项目建设使用的新型压力钢板来自近2000公里外的辽宁鞍钢集团,为新型钢板焊接提供技术支持的是“90后”胡奉雅带领的团队。

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焊接与腐蚀研究所副所长胡奉雅:我们团队技能大师都是鞍钢的焊接状元,对于我们每一个青年来说,这真的是可以干出一番事业的时候。

胡奉雅常说,国家重大工程就是科研团队的“试金炉”,可以检验他们锻造大国重器的“精密针线”,而她爱上焊接,就是从一道弧线开始。

胡奉雅:2008年正是我高考做选择的那一年,我看到了奥运“鸟巢”建设的纪录片,当时有一个工程师指着最长的一条焊缝说,他需要工人连续工作38个小时才能够焊接完成,那个弧光很美。同学说你学的这个专业,小时候是小焊工,长大是大焊工,老了是老焊工,它不洋气。但是,它其实是在大国重器上穿针引线,再好的材料缝不上,那它也只是一个材料。所以我觉得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

从选择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到去海外深造,胡奉雅一路都锁死同一个方向,焊接就是她青春里的电光石火。2015年,胡奉雅放弃了国外全额奖学金读博士的机会,走进了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

胡奉雅:鞍钢是出现在我们小时候课本上的。我是安徽人,我们从小可能听到了鞍钢的劳模,老英雄孟泰属于一种仰望。

胡奉雅仰望的劳模孟泰正是新中国第一批劳动模范、曾经鞍钢炼铁厂副厂长。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钢铁,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钢铁需求更是激增,孟泰等老师傅带领着年轻的钢铁工人们白手起家、赶工生产。

新中国第一批劳动模范孟泰女儿孟庆珍(91岁):咱们去抗美援朝,需要钢、需要铁,全国也就这么一个钢厂,美国飞机就来骚扰你,老父亲领着这些年轻的工人,十八九岁、二十多岁,拿着砂枪保护高炉,我们不能叫你得逞。炸坏一个高炉,我就抢修一个高炉。

从助力全国恢复生产到研发出新中国第一块符合大桥建设要求的“争气钢”,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当时的鞍钢青年在老师傅们的带领下用钢铁意志,一次次攻克技术难关,完成从0到1的突破。

岁月流转,70多年过去,“创新、求实、拼争、奉献”的信仰早已刻在一代代鞍钢人心里,也成了胡奉雅进入鞍钢后的追求。来到鞍钢后,她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国家“863”计划课题——钛钢复合板的开发。

  ?

想要打开复合板市场,就要解决复合板焊接这一世界难题。而这个难题就由胡奉雅负责,为了求解,她前往世界顶尖的焊接科研机构交流,但对方也无解。

  ?

胡奉雅:关键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如果哪里卡脖子,那我们就攻哪里。既然没有,那我就自己做。

为了完成这从0到1的突破,回国后,胡奉雅成立了一支应用创新青年突击队,从设计、坡口、焊接材料到工艺控制一点点从头实验摸索。

胡奉雅:一遍一遍失败,小伙伴说,我前一天晚上做梦还是断裂的声音。钢铁意志,这不是开玩笑的,这个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

耗时1022天、经历26个变量调整、完成上千次实验,胡奉雅团队最终研发出中间阻断材料,让钛钢复合板成本降低75%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如今,她的团队已攻克全球最厚水电用钢、最高强度深海用钢等焊接难题,将港珠澳大桥50%的焊缝、华龙一号核电设备等大国重器烙上“中国焊接”的印记。

胡奉雅:等我垂垂老矣的时候,等我跟我子子孙孙说的时候,你看,这个有我参与。这个时候的骄傲会比我有多少金钱要高得多。

(总台央视记者梁铮铮 高磊 魏帮军 齐莉莉 王晓亮)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者为蔷薇属物种演化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科学家在AI模型中内置“防火墙”
探秘繁殖密码:铺就葡萄育种“黄金路线” 地球“极客”勇探火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