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瑞颖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27 14:15:32
选择字号:
“老西藏”余成群:36年百万公里,他把论文写在雪域高原

 

“你怎么还在北京?”电梯门打开,同事的声音打破了余成群的思绪。就在刚刚,他还在电话里指导西藏农牧民饲草种植技术。一时间,他也有些恍惚,自己究竟是在北京,还是西藏。

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这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高级工程师余成群的工作地点。但从23岁起,他所有的时间都在服务高原草业,36年来300余次进出西藏,足迹踏遍了西藏的74个县(市区),行程逾100万公里。

从耐寒旱牧草引种筛选,新品种选育、高产稳产栽培和草产品加工,再到提出并验证西藏草业发展“时空拓展理念”,余成群带领团队推动西藏草业科技创新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实现了从零星向整体、从细碎化向体系化转变,为西藏草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相关研究两次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

余成群还是西藏脱贫攻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连续6年主持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西藏地区的第三方评估,带队完成近10万农户、干部或企业访谈,为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并荣获“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优秀个人”奖。

“我们可以算得上是科学院的西藏队了。这辈子算是交给西藏了。”十年前,余成群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到。如今,59岁的他“研究高原,服务西藏”的初心依旧,只是头发从半白变得几乎全白,谈笑间眼角的皱纹又深了几分。作为2024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他更是西藏农牧民口中的“生产队长”,同事口中的“老西藏”。

2023年1月,余成群赶赴林芝参加研讨会途中。受访者供图

  ?

西藏必须有自己的草种”

1988年,大学毕业刚刚两年的余成群第一次踏入西藏曲水县。曲水县位于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为了考察当地的自然资源,他和团队走遍了这个“山沟沟”里的每个角落。

经过三个月的细致考察,他们形成了近20万字的高原山区农村发展调研报告。为随后开展的“一江两河”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建议,促成国家投资10亿元。“我们的工作能真正促进地方发展,这就是最大的价值。”余成群回忆说。

自此,余成群就如自己研究的“耐寒旱牧草”,“长”在了雪域高原。

西藏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尽管拥有天然草地面积多达8200万公顷,但长期过度放牧和高寒、干旱等自然原因,天然草地质量差,局部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传统畜牧业转型迫在眉睫,而饲草短缺是制约转型的关键。

“西藏必须有自己的草种。”余成群知道,发展西藏,就必须把牧草发展起来。

2010年,为了进一步提高西藏草业科学研究能力,西藏自治区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成立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余成群成为中心负责人。田间地头,彻底成为他的办公室,农牧民“同事们”都称他为“生产队长”。

在余成群的带领下,这支“国家生产队”攻克了西藏野生牧草驯化选育,以及主栽牧草种子繁育、栽培、产品加工等草牧业关键技术瓶颈,西藏草业历史上首次审定通过了“藏饲1号小黑麦”“藏苜1号紫花苜蓿”等5个具有适应性好、抗逆性强、产量高的优良品种,填补了西藏无自主选育草品种的空白。

余成群(左)获得2022年度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受访者供图

  ?

此外,余成群团队还引种筛选优良牧草品种16个,研究制定西藏主栽牧草高产种植技术规程和标准8个,草种繁育技术规程5个,研发出了黑麦、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栽培技术,“一年两收”饲草生产技术和粮饲复种机械化种植技术,研制了全混合日粮饲料配方,初步构建了西藏海拔4600米以下区域人工种草建植的主栽牧草品种和相应配套技术体系,为西藏畜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相关研究成果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

对于余成群的选择,不少人说“太辛苦”,但他却乐在其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看到地撂荒,总感觉不舒服,种上牧草多好。”

30多年来,余成群亲历了西藏走向富裕的全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次前往西藏时,他们都需要在成都等上将近1个月,才能乘坐上进藏的航班。大家带得最多的就是蔬菜,裤兜里塞着茄子,腰上别着豇豆,怀里放上黄瓜……

随着西藏经济的飞速发展,余成群往返的次数也更多了。就在去年,他11次前往西藏工作。“老余这辈子算是交给西藏的牧草事业了。”西藏农牧学院教授强巴央宗感叹道。但余成群知道,自己与西藏是双向奔赴,“在西藏服务的时间长了,我也更加舍不得离开这里。”

“牛羊饱了,村子美了,我们的口袋也鼓了”

每次回到北京,余成群最牵挂的还是西藏的农牧民。

几十年来,他早已与大家打成一片,为了便于指导,他总会分享自己的联系方式。“余老师,您帮我看看这草种得怎么样?”“余教授,我的草场遇到点问题……”对于这些通过微信发来的问题,他从来都是耐心解答。

“我的‘人脉’都在西藏了,北京的倒是不认识几个。”余成群笑着说。

2024年,余成群(中)在西藏试验地。受访者供图

  ?

畜牧业是雪域高原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而草业发展则是帮助畜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让农牧民增收,是我们的重要目标之一。”

自2010年起,余成群开始带领团队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人工种草项目,目前已累计推广种草面积达10余万亩,人工牧草地单位面积平均产草量提高30%,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800余万元。

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岗堆镇吉纳村,就是一个典型的受益村。地理资源所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副站长孙维至今记得,十几年前,这里还是遍地散养的牛羊,农牧户收入微薄。在这支团队的帮助下,251户农户的土地被建设成350多亩人工草地,还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现代农牧结合适度规模经营示范。短短几年,村民的年收入就实现了大幅增长。

在拉萨市林周县白朗村,余成群带领团队帮助农户改良草地,引种了黑麦草、绿麦草等优质牧草,推广放牧加补饲的绵羊养殖技术,使白朗村绵羊出栏率从11%提高到30%,原本退化的草地产草量提高了两倍。

随着人工草的种植,自然草场得以休养生息,那些沙化严重的贫瘠之地也慢慢变得肥绿。

牧草项目的显著成果,让越来越多的村子主动找到余成群求助。2013年,在他的帮助下,沙化严重的南木林县艾玛岗乡开始了“改土种草”之路,仅仅3年,开发的5.8万亩高标准人工饲草基地,就让牧民每年收入提高了1700元,饲草订单金额达到2000余万元。

“牛羊饱了,村子美了,我们的口袋也鼓了。”提到这支最“接地气”的科学家队伍,村民们发自内心地感激。

“一定要看到西藏越来越好”

2021年5月21日,这是余成群最难忘的一天。国务院新闻办当日发表了《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指出西藏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自2015年以来,除了在世界屋脊种草,余成群还踏上了一场重要的“长征”:西藏的脱贫攻坚。他连续6年主持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西藏)的评估工作,连续4年主持西藏全部74个县(区)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工作,带队完成了近10万农户的访谈,开展脱贫攻坚和科技扶贫培训30余场,培训干部5000余人次,为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

谈起最初参与西藏脱贫攻坚的场景,余成群笑称自己是“挤”进去的。2015年,地理资源所牵头主持了国务院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项目,当得知西藏地区还没有组队,他立即请缨负责这里。

“我在西藏这么多年,一定要看到西藏越来越好,这项工作,‘挤’我也得‘挤’进去。”余成群坚定地说。

上阿里,进那曲,入昌都,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有余成群的身影。6年来,他在西藏的行程超过百万公里,时常一天的行程就可达上千公里。

有一次,在阿里狮泉河刚开完会,余成群就立即赶往1000公里外的那曲色尼区,参加当晚的评估对接会。次日凌晨1点,又赶到250公里外的比如县。

余成群坦言,这些会议并非是务必参加,“党和国家对西藏非常关切,我必须竭尽所能保障高标准完成工作。”

他很少提及这场征程中的辛苦,但每次几十辆载着评估员的车队向深山挺进时,余成群的心就悬到了嗓子眼,直到手机里传来一声声“平安到达”的讯息,才能长舒一口气。

2019年,余成群团队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2019年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先进集体”称号,个人获“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优秀个人”奖。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近年来,余成群将重心转向西藏乡村振兴,让草业科技更好地赋能高原牧区的发展。

与往常一样,在北京短暂停留后,余成群又要启程前往西藏。走出办公室前,他总要看看墙上的一面锦旗——“科技支撑,冬季暖阳”,这是来自高原农牧民最质朴的谢意,更是激励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首次实现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 宇宙射电探测器或在15年内找到暗物质
2029年,“毁神星”将与地球擦肩而过 最精准太空时钟即将发射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