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瑞颖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27 14:04:22
选择字号:
科学家提出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和空间布局新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志慧、研究员邓祥征等提出了一种考虑水—土地—能源—经济—环境—粮食耦合关系进行作物种植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分析框架,并验证了其在可持续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性和扩展潜力。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人口增长、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环境压力等多重挑战的背景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可持续发展尤为关键。尤其在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多重要素交织的复杂背景下,如何协调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平衡,成为当今农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对此,研究人员针对农业系统中多要素复杂耦合情况,提出了一种融合多目标优化与空间布局分析的框架,旨在平衡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环境可持续性和粮食安全需求。

该框架提出的“结构优化+空间分配”双阶段模型,整合了多目标遗传算法与最大熵模型,将改进的匈牙利算法用于作物空间布局优化,使其兼顾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因素。研究人员以中国东北黑土区为案例,通过NSGA-II算法优化水稻、玉米和大豆的种植结构,结合MaxEnt模型与改进匈牙利算法实现空间布局分配,揭示了不同情景下的作物种植结构及布局调整路径及其对资源消耗、碳排放和经济收益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中国东北黑土区水稻虽经济收益高,但需消耗更多水资源和能源并增加碳排放;扩大大豆种植可显著降低环境成本,但需承受经济收益下降;玉米在环境与经济目标间表现较均衡,优化后面积适度减少,成为调整水稻/大豆比例的缓冲作物。他们还发现,不同情景下作物转移热点集中于东北部和中部,这些区域因自然条件适宜性差异成为种植结构调整的敏感区。空间优化模型验证显示高精度,证明方法在分配作物布局时能有效结合地理适宜性与政策目标。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建议未来东北黑土区加强农业可持续可通过补贴或技术手段弥补大豆种植的经济劣势,同时引导水稻向高适宜区集中。该分析框架可推广至其他农业区,支持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实现。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geosus.2024.100258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首次实现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 宇宙射电探测器或在15年内找到暗物质
2029年,“毁神星”将与地球擦肩而过 最精准太空时钟即将发射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