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27日,由中国林学会主办,中国林学会林业计算机应用分会和浙江农林大学共同承办的第六届中国智慧林业大会(CSFC2025)在浙江农林大学举行。500多名来自全国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的院士专家、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研究生参加大会。
大会现场 浙农林大供图
?
本次大会围绕“数智林草,慧聚浙里”的主题,集主旨报告、特邀报告、专题论坛、海报展示、成果展览等于一体,旨在全方位展现林草信息化建设成效,集聚各方力量,加强智慧林业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我国林草信息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林草行业的深度交叉融合,赋能林草新质生产力稳步提升,全方位高质量推进林业智慧化发展。
大会设1个主会场和林草遥感与智能监测、森林经营与智能决策、气候智慧林业与智慧生态、林木表型与智慧培育、林草感知与智能装备、灾害监测与智慧保护、智慧林业企业家论坛等9个分会场。其中,主会场分别作了2个主旨报告和4个专题报告,各分会场分别作了特邀报告44个、专题报告41个和研究生报告55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应邀做了题为《人工智能与智慧农林业》的主旨报告。报告认为,智慧农林业是现代信息技术、工业装备技术与现代农林业生物技术深度融合的全新生产经营方式。未来,我国农林业将呈现绿色、现代、智慧三大基本特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朱教君做了题为《新形势下高质量实现碳中和的思考》的主旨报告。报告指出,要深刻认识到双碳目标是我国引领新一代产业升级与能源革命的时代契机。聚焦能源供应端与消费端的产业革新,要深入推动钢铁、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重点行业进行低碳/无碳技术转型,强调信息化赋能产业新发展,争取最终摆脱对含碳资源的依赖;聚焦人为固碳端的“兜底”保障,要坚持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大力发展生物-生态固碳路径,由碳基产业向炭基产业转变,构建生态系统“持久碳汇”。
专家们还深入研讨了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的创新应用,展示了AI图像识别与LiDAR技术的最新突破,交流了碳汇计量、生态价值评估等热点问题。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们也分享了在AI育种、表型组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展现了智慧林业发展的新生力量。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推动林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数据资源共享、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智慧林业发展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林业实践,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