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行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26 13:58:50
选择字号:
科技创新助力商洛将秦岭气候资源转化为发展新动能

 

商洛市位于陕西东南部,与湖北、河南接壤,全域地处秦岭腹地,是中国气候南北过渡带,辖6县1区;气候资源富集:“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森林覆盖率70%,获国家森林城市、美丽中国·深呼吸之都、“气候康养”类气象旅游定标城市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但同时该区域受山地气候影响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防灾减灾形势异常严重。

2023年7月10日,中国气象局批复了《陕西省商洛市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方案》,商洛市成为全国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市。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商洛市在陕西省气象局的指导支持下,建立健全气候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工作机制,有效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切实将气候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其背后是在气象领域创新技术和成果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破解山区市气象领域“科技创新难”的探索

一场雨能有多大影响?商洛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赵世发说,这里强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导致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剧增,形成“雨窝”,而当一场暴雨落在地形复杂的秦岭山区,暴雨冲击下,雨水便裹挟着山体表面的枯枝落叶、泥土、石头等从山上迅速向山下汇集,形成小的堰塞湖,带来成倍影响。

每年商洛市因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自然灾害的70%以上,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对商洛而言,既要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筑牢秦岭这一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又要加快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加快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有效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难题。”商洛市气象局局长张向荣说。

为此,商洛市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气象牵头、部门联动、上下协同、社会参与”的机制。中国气象局和陕西省气象局30余次来商洛调研指导试点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13次带队赴全国交流经验,各县区召开政府常务会等各类会议20余次,气象部门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召开联席会议10余次,与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班、打造中国康养之都工作专班、森林康养专班互动,协同推进试点工作,市发改、财政等25个成员单位积极配合落实5大项13条试点任务落实落地,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地方党委政府将气象工作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商洛市气象局探索实践以气候生态产品‘小切口’服务气候康养‘大产业’新路径,成功创建‘全国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市’。”张向荣介绍阐述讲,“通过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构建价值实现支撑体系、搭建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平台等措施,商洛市气象局在体制机制、规划建设、支撑体系、价值转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符合商洛转型发展康养经济的创新模式,成为全国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的‘排头兵’”

目前气象工作紧紧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双向奔赴”的良性互动局面。

“其中具体关键举措之一就是通过破解秦岭山区市的‘科技创新难’问题,建立价值转换平台,实现科技赋能。”

气象科技创新与应用成效亮点多

鼠标轻轻一点,迅速视频连线市、县、镇、村各部门和单位,快速生成预报服务材料;屏幕切换,河边、十字路口、建筑工地实况录像清晰展现,三维动画模拟河水上涨趋势一目了然……4月23日,“绿镜头·发现中国”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活动报道组走进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县气象台台长王磊通过大屏演示商洛市气象防灾减灾“三合一”指挥调度平台功能。

“三合一”指挥调度平台功能分区。商洛市气象局供图

商南县气象局介绍商南县“三合一”平台建设、运行及创新应用成果情况。张行勇摄

2023年商洛市气象局以商州区为示范,打造气象防灾减灾“三合一”指挥调度平台,开发了防灾减灾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及城市内涝淹没模型,实现了气象、水文、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专业系统联合调度,形成基于气象预报预警为先导的联合指挥调度体系,使气象防灾减灾作战指挥实现了“一张图”显示。

“‘三合一’平台突破了原来气象部门单纯预报、其他部门‘各自为战’的传统应对模式,接入气象、应急防汛、城管、自然资源、水利、水文、交通等部门的业务系统和数据,实现10个部门350类数据的融合应用和信息共享,打破了传统防汛救灾模式存在部门数据分散、信息时效性不足等弊端,形成防灾减灾救灾高效协同的良好局面。”张向荣介绍说,该平台获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陕西分赛气象服务赛道“最具发展潜力奖”。

2024年7月,商洛连续经历多轮强降雨侵袭,累计降雨量多、小时雨强大,且受上游来水和强降雨的叠加影响,多条江河出现涨水,部分江河出现超警戒水位,群众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针对严峻的天气形势,依据气象、应急管理、水利等部门会商研判,结合“三合一”平台圈出的重点区域,商洛市政府提前对沿岸群众组织撤离,7月17日至7月22日7时共组织2次撤离共计10743户20807人。

“‘三合一’平台成功整合了多个部门的数据资源,为防汛救灾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实现了‘预警信息一个出口、信息报送一个渠道、启动应急一道命令、领导批示一次就行’的全区‘一盘棋’新格局。”商州区气象局局长郭涛介绍。

2024年12月27日,秦岭生态监测服务系统商洛示范项目一期取得重大进展并通过验收,完成了秦岭生态监测基础数据库、秦岭生态监测服务业务系统、秦岭生态数据可视化系统的开发,包括陆地生态财富评估系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服务系统、生态康养服务系统、山岳型景区高影响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森林火情监测服务等11个子系统,经使用单位试运行2年多,子系统功能正常,能够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科学支撑。

秦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野外观察样地。张行勇摄

“我们现在所在的就是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柞水主站。2022年11月10日,中国气象局正式批准在陕西设立了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主站就位于我们这个秦岭国家公园的核心区—柞水国家基准气候站,这个观象台是全国的第26个观象台,是集“气候系统综合观测站、研究型业务平台、生态与气候服务平台、国内外开放合作平台、人才培养平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气象观测站,也是秦岭核心区唯一的观象台。”4月25日上午,赵世发在位于秦岭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的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介绍讲。

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商洛市气象局供图

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将起到及发挥围绕秦岭气候敏感带气候变化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秦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研究、秦岭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及演变规律研究、秦岭生态环境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中央水塔”云水资源监测及开发利用研究、综合观测资料处理、应用及共享系统、秦岭地区生态遥感产品开发及应用研究的作用。

“我们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机融合,探索建立了气候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张向荣介绍,通过研究气候生态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大类产品的具体核算指标,商洛市气象局确定17种气候生态产品价值量,形成包括价值核算指标、具体算法、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等核算体系,以此量化气候资源、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计算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总量。

该系统初步计算得到,2023年商洛市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达到1021.6亿元。

“8+1”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平台页面展示。商洛市气象局供图

与此同时,“8+1”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包含了气候生态综合监测、智慧气象+服务、气候生态产品制作、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益评估、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支撑体系、生态环境监测、生态产品价值与碳汇评估子系统等8个业务子系统和1个手机APP服务系统,为量化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依托气象部门数据,商洛市融合相关部门资源,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平台,研发气象服务新产品,构建天气气候景观预报模型和气象敏感性疾病风险预测与预警模型,精准发布旅游和健康气象服务产品,推动气象景观多点开花,支撑气候经济高质量发展。

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农田和木耳大棚的气象要素监测系统。张行勇摄

如:多年来,气象工作深度融入茶乡发展,气象智慧平台为商南县万亩茶园生长保驾护航,如今,“气象+”正赋能茶旅融合新发展;柞水县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金米村通过气象服务的精准支持,有效规避自然灾害,进一步提高了木耳产量和品质,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形成全市气候生态品牌矩阵,赋能农特产品溢价,为旅游景区、氧吧民宿、氧吧小院等引流增收,助力商洛2024年全市旅游接待5050万人次,旅游花费322亿元......,通过打好气候生态这张金字招牌,商洛城市品牌形象影响力不断提升,老百姓财富不断增值。

张向荣强调说,为完善“8+1”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平台建设,丰富气候生态产品内容,商洛市气象局将进一步拓展与中省气象局和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组建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研究团队,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首次实现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 宇宙射电探测器或在15年内找到暗物质
2029年,“毁神星”将与地球擦肩而过 最精准太空时钟即将发射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