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观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25 21:09:24
选择字号:
他把书店开到乡村,坚持10年了

 

阅读《我在乡村做书店:先锋书店乡村十年》,令我印象颇深的不是作者钱小华对书店的爱与理想,而是许多乡民在知道他来建书店时,常心存疑问:“你们怎么想的啊?书店开得下去吗?你们怎么赚钱啊?”

钱小华也在书中坦承:“这些乡村书店路途遥远,荒无人烟,有的地方车子都到达不了,再加上长年的云雾天气会让图书和文创产品受潮发霉,就这一项,我们每年的损失就达上百万元……”

这些表达往往会加深“乡村不需要书店”的偏见。然而,“钱小华与先锋书店”10年的经历打破了这个偏见,他所创办的多家乡村书店为乡村创造了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让书店成为乡村建设景观。

《我在乡村做书店:先锋书店乡村十年》,钱小华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定价:78元。(出版社供图)

  ?

先“活业、活人”,才能“活村”

钱小华以2014年创建碧山书局为起点,2015年建云夕图书馆、2018年建陈家铺平民书局、2019年建厦地水田书店、2020年建沙溪白族书局、2023年建开平天下粮仓书店、2024年建怒江大峡谷书店……

从这些事例中我发现有三个共同点:一是选址地点多属经济、交通欠发达之地,但是在民俗文化方面具有扩展潜力,能够形成相对稀缺的文化定位;二是形成了以书店为“链主”的文化商业复合体,经营者们既有本地村民也有城市商户,带来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三是触达的消费者不只有图书购买者,还有以文化深度游旅行者、建筑艺术爱好者等为核心受众的泛文化消费者,且超过了本地的消费基数。

研究“三农”问题的知名学者刘守英曾在《中国乡村转型与现代化》等著作中提到,乡村振兴的顺序要先“活业”,产业发展起来,才能“活人”,有人看到机遇后愿意留下来从事这项产业,最后才能“活村”。

先锋书店10年来在乡村书店领域的征途与成果,恰恰印证了学界对乡村建设的建议。

在钱小华看来,乡村书店的未来趋势是与城市社区书店、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品牌书店并存。乡村书店必须融入乡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重塑乡村的公共空间和公共文化生活,注重在地文化的知识生产,链接头部的人文资源共享,践行互助的合作精神,才能重新燃起乡村的希望,才能扎下根来。

乡村建设不只需要从上到下的扶持,也不只是城乡之间文化资本的简单流动与嫁接。光有政府给予的好条件不是长久之计,还需要产业孵化。

从书中提到的事例中,我们不能只看到书中提到“云夕摩加、飞茑集、今有光等在这里迅速落地生根,带动了新一拨的游客。当地的老百姓也大都有了工作”这类喜人的“活业”成果,更要看到钱小华团队发掘在地特色文化根脉的“活人”过程——碧山书局不限于明清时代汪氏家祠“启泰堂”这一建址地,亦不限于碧山供销社、牛圈咖啡馆等商业体共同形成“田园牧歌+诗与远方”的新消费磁场,还有当地民宿主钱时安、村中退休教师姚立兰、年近80岁的书局管理人汪寿昌等人的加持——前者与后者互为表里,方能确保项目的可行性。

操碎了心的店长

钱小华在书中坦陈“我的书店一度徘徊在资不抵债的破产边缘”,甚至曾绝望到一遍遍写遗书。他还特别提到2022年玄武湖书店、虫子书店、无锡惠山书局和中山陵永丰诗舍等分店被迫关闭。这折射出当下民营书店的经营之难。

《2024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提到实体书店客流量较疫情前下降53.2%,人均停留时间缩短至23分钟,购书转化率仅为8.7%。面对艰难的行业发展趋势,钱小华及其团队竟把书店开到乡村,且已坚持10年之久,大大超出民营书店的平均寿命。这份功劳,自然不由钱小华独享。

在我看来,“乡村书店人”是“在地文化根脉”“先锋书店版乡村书店业态模式”之外,让先锋书店版乡村书店走到现在的第三大支点,他们不只本着经营目的前往当地,还有着自己的设想与实践。

本书勾勒出先锋书店在诸多乡村分店的店长群像与个体侧记。他们一面要忍受淡季时的孤单寂寞,一面又要处理各种现实的困扰与纠纷,有店长甚至当着钱小华的面直言:我们乡村书店的收入都不算高,但需要负责的事情太多了,让人操碎了心,人都老了许多,都累坏了。

乡村书店的顾客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喜欢在书店大声喧哗,时不时会有其他顾客跑上来问“你是书店的管理员吗?怎么这么吵?这还是书店吗?”说罢,带着小孩儿不开心地扬长而去。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陈家铺分店前店长、山东姑娘李霞的坚持与离开。2018年,她从南京先锋书店前往松阳陈家铺村的乡村书店任职;工作期间,她积极倡导乡村阅读,邀请村民和游客参加书局举办的读书会、诗会等活动,并精选松阳当地文化书籍和优质的文创产品提升书局的文化品质。

工作之余,她拍摄自然风光、开通直播分享在陈家铺的乡村生活,主动为旅客提供旅游咨询和收发快递、采购物资等服务,通过书局这个窗口让更多游客全方位了解陈家铺村。

村民对乡村书店也有着朴素认同与参与:在陈家铺平民书局的员工们看来,书店和乡村的成长互相成就。比如店里的每一本书,都是退休村支书鲍叔或是村民们挑担运上来的。

书店开张前夕,近3万册书到了山腰“走”不动了。鲍叔一声召唤,10多个村民拿着扁担、拎着竹筐就下了山。就这样,一担又一担,连夜搬上山。直到现在,挑书的任务还在鲍叔身上。

理想主义者之间的共同经历与相互成就、相互认同,才是每个先锋书店版乡村书店得以落地的保障。后来,李霞离开先锋书店,仍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坚持——她和在当地邂逅的爱人在松阳创办了“立夏与海”民宿。

近年来,先锋书店南京五台山总店几乎成为“网红”景点代拍扎堆之地,但颇受一些来店逛书人的诟病。先锋书店尝试在人气与治理方面寻找一种平衡,也带来了更多的争议。但这类问题之所以没有压垮先锋书店,就在于先锋书店在文化领域的种种开拓探索与不懈坚持。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先锋书店版乡村书店让自己慢下来,和在地文化融汇在一起,成为每个爱书人乃至乡村建设者格外留意的文化乡村建设景观。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宙射电探测器或在15年内找到暗物质 2029年,“毁神星”将与地球擦肩而过
最精准太空时钟即将发射 人类首次通过欺骗眼睛观察到新颜色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