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系统解析了九龙藤蜜、胡枝子蜜和黄芪蜜的特征标志物,并揭示其独特功能活性,相关成果发表于《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食品化学》等国际期刊。这项突破性研究为构建我国特色药用蜂蜜质量评价体系奠定科学基础,标志着我国蜂产品研究进入分子功能导向新阶段。
药用植物蜂蜜是蜜蜂采集传统药用植物花蜜经生物转化形成的特殊功能性食品。这类蜂蜜不仅含有普通蜂蜜的常规营养成分,同时富含黄酮类、萜类、苯乙醇苷类等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以及特异性活性酶和微量元素,兼具营养与药用价值。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药用植物资源库,拥有约1.1万种药用植物(占全球1/3),为开发特色药用蜂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然而,该领域长期面临特征标志物不明确、真伪鉴别困难、活性成分作用机制不清、缺乏科学质量评价体系等科学难题。
科研团队构建了“特征标志物—功能活性—作用机制”三位一体的药用蜂蜜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建立九龙藤蜜“分子指纹”识别技术,首次发现广西九龙藤蜜中的特征标志物4,7,8-三甲基氧化二苯并呋喃-3-醇,并建立了精确定量法,灵敏度达ppb级,使广西特色九龙藤蜜实现“一物一码”式科学鉴真。
研究还揭示了胡枝子蜜肠道保护机制,发现山西胡枝子蜜的特征标志物山奈酚-3-O-半乳糖苷,并探究了其激活免疫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增强抗氧化防御的活性机制,为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提供新型食源性干预策略。
研究确立了黄芪蜜抗氧化“黄金标准”,突破了传统理化检测的局限,首次揭示了甘肃黄芪蜜的双标志物毛蕊花素和刺芒柄花素,并探究了其关键活性机制,为甘肃黄芪蜜建立首个生物活性特征标志物鉴别标准。
该研究解决了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三大核心技术瓶颈:真实性鉴别技术体系的突破;产品价值提升机制的揭示;产业标准化建设的推进。
该系列成果已深度融入我国地理标志蜂蜜保护体系,构建起“科技赋能—品质认证—价值提升”的产业升级闭环。通过建立蜂产品区块链地理标志溯源平台,已实现广西九龙藤蜜、甘肃黄芪蜜、山西胡枝子蜜等地理标志产品的全产业链监管,推动传统蜂产业向科技型大健康领域跨越转型。相关技术推广可使特色蜂蜜产品溢价提高30%~50%。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26599/FSHW.2024.9250346
https://doi.org/10.3390/antiox12101809
https://doi.org/10.3390/antiox13080900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2.13431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