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蜀一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24 18:11:46
选择字号:
如何科学应对孕期及产后皮肤变化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修复能力受激素水平与生理状态显著影响。对于准妈妈和新手妈妈而言,孕期及产后的颜值和身体变化常伴随焦虑与困惑。如何在守护健康的同时追求美丽?在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文基于医学证据,解答孕期及产后如何科学应对皮肤变化。

孕期特殊情况的处理原则

孕期激素波动常引发皮肤肿物增加和痤疮问题,但特殊生理状态要求治疗方案需兼顾母体与胎儿安全。这些皮肤变化的处理需优先采用局部治疗并规避致畸风险药物。对于增生性病变,需结合病灶位置与孕周制定差异化策略;针对痤疮管理,既要控制炎症反应,亦需警惕系统性用药的胚胎毒性。

对于皮肤良性赘生物,需要权衡利弊,保守策略优先。孕期女性体内雌孕激素水平剧烈波动,伴随腹部膨隆引发的皮肤摩擦增多、生理性免疫抑制状态,常导致皮肤表面赘生物(如疣、软纤维瘤、血管瘤及色素痣等)出现数量增多、体积增大或颜色加深的现象。这类变化通常不会对胎儿发育造成直接影响,医学建议以保守管理为主: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以减少局部摩擦刺激,避免使用非处方化学剥脱剂或物理性去除产品,待分娩后再通过手术、激光、电灼、冷冻等方式去除。需特别强调的是,若涉及生殖器部位的疣体增生,则需在孕期及时干预。考虑到孕早期胚胎器官分化形成的关键阶段易受外界刺激干扰,而孕晚期操作可能诱发宫缩导致早产风险,临床通常建议在妊娠中期实施生殖器疣的规范化治疗。

研究表明,冷冻治疗在妊娠期安全,可作为生殖器疣的治疗方法。CO?激光因穿透深度有限且具凝血优势,治疗生殖器疣疗效好、并发症少。除非直接照射,否则不会对胎儿产生危害。电灼也是可以考虑的治疗方式,对胎儿无害。CO?激光和电灼都可能产生致突变/致癌的烟雾暴露,该风险对孕妇与非孕妇相同,胎儿同样可能受影响,口罩对烟雾阻隔效果差,建议治疗时使用烟雾抽吸装置。

对于痤疮,应以局部用药为主。首选使用壬二酸(抗菌抗炎)、低浓度过氧化苯甲酰(杀菌)等局部外用药。特别提醒孕期哺乳期禁用的药物:维A酸类药物(维A酸、阿达帕林和他扎罗汀等,有致畸性)、四环素类抗生素(米诺环素、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等,可能致婴儿牙齿变色等)、异维A酸(强致畸性,绝对禁用)。

光子嫩肤通过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减少皮脂腺分泌、抗炎作用等对痤疮有较好效果;近年研究发现,肉毒素微滴注射通过减少皮脂分泌、抗炎作用对轻中度痤疮有一定治疗作用。但光子嫩肤和肉毒素均缺乏在孕期使用的安全性研究数据,建议推迟至哺乳期后使用。

孕期意外医美:肉毒素与激光的真相

李女士在确认怀孕后,想起孕早期曾接受肉毒素除皱治疗,不禁陷入深深的自责。作为广受欢迎的面部年轻化手段,肉毒素注射在消除皱纹(如眉间纹、鱼尾纹)、瘦脸、瘦腿及除腋臭等方面效果显著,其安全有效且“午餐美容”几乎不需恢复期使其成为最常见的医美项目之一,类似李女士这样孕期意外接受注射的情况并不罕见。然而,这种意外操作是否会对胎儿造成威胁?

肉毒素的作用机制在于阻断神经肌肉传导,从而实现除皱、瘦脸、去腋臭等效果。由于肉毒素的分子量较大(约150kDa),无法穿透胎盘屏障。现有研究数据表明,美容注射剂量通常远低于安全阈值(600U),且规范操作下注射后全身血药浓度不会显著升高。值得注意的是,肉毒素已在临床应用于妊娠期贲门失弛缓症治疗和偏头痛预防等适应症,相关研究显示胎儿畸形发生率与普通人群无统计学差异。因此,李女士的意外注射无需过度担忧,更不必因恐慌而选择终止妊娠,严密产检是良策。但需强调的是,潜在风险仍然存在,因此在明确怀孕或哺乳期应主动避免注射。

与此类似,近年来流行的皮秒激光、点阵激光及强脉冲光(光子嫩肤)等皮肤治疗项目,凭借其美白、嫩肤、祛痘及面部年轻化的显著效果,以及恢复期短、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已成为许多女性常规的保养选择,孕期意外接受激光治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类治疗的特定能量仅作用于皮肤层,理论上不会影响胎儿。临床研究显示,妊娠期采用激光治疗生殖器疣和输尿管结石均未增加胎儿风险。但需注意的是,针对皮肤美容的应用尚缺乏明确的安全性数据,因此在已知怀孕或哺乳期应暂缓激光治疗。

产后修复:何时重启皮肤美容更安全?

"医生,我产后3个月去打了孕前就常打的水光针,这都1个月了还是满脸色斑,怎么办呢?这不美容变毁容嘛?"本想产假后美美上班的新手妈妈小卢,因满脸针眼色沉就诊,手捂脸颊几近落泪。孕前打水光1-2天针眼就消失,只留下深层补水、美白嫩肤的美容效果,但产后注射1个月了,为什么针眼色沉还未消退?

孕期约90%的女性会出现面部晦暗(黄褐斑)、乳晕、腋窝、腹中线发黑等色素沉着现象,以上均为生理反应,是雌孕激素风暴导致黑素细胞刺激增强所致。黑素细胞是人体合成和分泌黑色素的细胞,在面部、乳晕、腋窝、外生殖器等部位分布较多。宝妈产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骤降,但并非立刻恢复到孕前水平。孕期各系统改变、免疫和代谢改变等多种生理变化恢复到孕前的时间,科学界尚无定论,某些变化甚至在产后一年仍未完全恢复。产后3个月,小卢女士的黑素细胞刺激仍比孕前显著增强是其水光后出现色沉的主要原因。幸好小卢女士并未发生感染、过敏等并发症,属炎症后色沉(PIH),一般不需特殊治疗,数月/年后可自行恢复。因此,建议宝妈哺乳期结束后,或至少产后半年再考虑水光治疗。

孕期/产后皮肤的其他变化(包括妊娠期多毛、产后脱发等)什么时候干预处理比较好呢?

怀孕期间,女性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雌激素和雄激素水平的升高。虽然雄激素主要由男性产生,但女性体内也存在少量雄激素。这些雄激素水平的升高可能会导致体毛增多,尤其是在一些雄激素敏感区域,如面部、胸部、腹部和背部。此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在妊娠期多毛症中发挥作用。妊娠期多毛症是一种生理现象,是暂时的,一般会在分娩后自行缓解,因此不建议在孕期进行积极治疗。如果孕妇对多余毛发感到困扰,可通过剃须去除多余的毛发。且应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害的化学脱毛剂。在极少数情况下,如果孕期多毛症非常严重,可能会考虑药物治疗。但常见的抗雄激素药物(如螺内酯和氟他胺)可能导致男性胎儿女性化,孕期禁用。因此一定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切勿擅自用药。

激光脱毛是去除毛发的有效方法,但现有研究尚未证明其在孕期哺乳期使用的安全性。因此,一般建议在产后1年,哺乳期过后再考虑使用激光脱毛。如果多毛症状在分娩后持续存在,或者伴有其他症状(如月经不规律、痤疮等),则应咨询医生,以排除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如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女性孕期升高的雌激素水平会延长头发生长周期,导致头发更浓密,而分娩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导致大量头发进入休止期,并在产后2-3个月开始脱落,因此产后脱发又称休止期脱发。产后脱发具有自限性,通常在6-12个月内自行恢复。因此,对于轻微的产后脱发,可暂时观察,注意均衡饮食、保持充足睡眠和放松心情,不需特殊治疗。如果脱发严重,持续时间超过1年,或伴有其他症状,则应及时就医,根据情况考虑进行2%米诺地尔搽剂头皮外用、浓缩生长因子(CGF)头皮注射等治疗方法,严重者可以在产后1年后(哺乳期后)考虑毛发移植术。

其他高风险项目的严格禁忌

对于存在明确胚胎毒性风险或侵入性操作的高危医美项目,医学界普遍遵循“绝对禁忌”原则。这类干预手段虽可能带来即时美容效果,但其潜在风险与母体生理状态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尤其在妊娠期及哺乳期,机体处于特殊免疫耐受状态,任何可能干扰代谢平衡或造成全身性影响的操作都应严格规避。

首先是填充剂。其因为可减少皱纹和凹陷、改善面部下垂、刺激胶原蛋白产生,而在面部年轻化中具显著效果,但目前常用的填充剂(如透明质酸、胶原蛋白、羟基磷灰石钙、聚左旋乳酸等)均无妊娠期/哺乳期安全性数据,且有血管栓塞、感染、过敏等风险,孕期哺乳期禁用。

其次是脂肪移植。脂肪抽吸和脂肪移植可以像乾坤大挪移一样,把脂肪从该瘦的地方(腹部、四肢、腰部、臀上等)挪到该胖的地方(面部和乳房),达到让妈妈蜂腰细肢、面部年轻化和乳房恢复丰满盈润形态的效果。但吸脂填充需全麻且需注射大量肿胀液,并有脂肪栓塞的风险,建议在妈妈哺乳期过后、体重稳定、身体各方面恢复良好后进行,孕期哺乳期禁止操作。

再次是化学剥脱(又称化学换肤或刷酸)。其具有祛痘、祛斑、皮肤年轻化等作用,但水杨酸、三氯乙酸可能透皮吸收,孕期哺乳期禁用。

孕期及产后的颜值和身体变化是母爱的自然印记。尽管现代医美能改善外观,但“不伤害原则”应始终优先。除非特殊情况,孕期不建议行任何美容治疗;但意外接触医美项目无需恐慌,及时严密产检是关键。产后医美修复最好等待哺乳期后再开始,并寻求专业医师综合评估生理状态恢复情况,给予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整形美容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2029年,“毁神星”将与地球擦肩而过 最精准太空时钟即将发射
人类首次通过欺骗眼睛观察到新颜色 柔性钙钛矿/CIGS叠层电池效率创新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