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昊昊,陆继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23 18:17:06
选择字号:
首个适宜滨海盐渍地杂交水稻将大面积推广种植

 

4月22日,耐盐高产优质杂交稻新品种“箐两优3261”现场观摩与成果转化交流会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举行。该新品种即将在盐碱地和非盐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菁两优3261”栽培展示。王精敏 摄

  ?

全世界盐碱地面积约为143亿亩,我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具备水稻种植基本条件的盐碱地约1亿亩。华南滨海盐渍地病虫害严重,亟需抗病、耐盐碱的新品种。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耐盐碱水稻研究。201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提出通过杂种优势利用立竿见影提高耐盐碱水稻产量的策略。

此前,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科研团队,通过湖南长沙室内苗期鉴定筛选出应急性耐盐亲本;在广西北海、广东江门大田耐盐性鉴定,筛选到孕穗-扬花期耐盐性强的恢复系材料玉香油占。

在此基础上,科研团队先后定向创制出耐盐两系核不育系母本“箐196S”和优质耐盐父本“R3261”。2018年夏天,“箐196S”与“R3261”测配,培育出优质多抗耐盐杂交稻新品种“箐两优3261”。

“菁两优3261”生产示范基地。受访者 供图

  ?

据介绍,“箐两优3261”是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的重大创新成果,2024年通过国家审定,具有比较高的耐盐性和丰产性;在全生育期3‰至5‰盐胁迫下,平均示范亩产突破400公斤;在非盐地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广适,平均亩产达650公斤,适宜在盐碱地与非盐碱地上同步推广,具有较高的转化应用价值。

为确保培育的新品种高产、多抗、广适,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团队从2022年开始先后在多个华南滨海盐渍地建立示范基地,以“箐两优3261”为核心,配套节水控盐、绿色丰产、调理改土等关键技术,在3‰盐胁迫下实现平均亩产突破400公斤;2023年,在深汕合作区土壤盐度3‰生态条件下,实现“箐两优3261”早、晚季产量平均每亩超400公斤,两季亩产超800公斤,为滨海盐渍地利用提供了高产、高质水稻解决方案。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唐文帮介绍,“箐两优3261”不仅适合盐渍地种植,也适合在非盐地推广,2023年至2024年,该品种参加湖南、湖北、福建、广东、海南等多地新品种展示,在非盐渍地常规条件下种植均取得良好效果。今年,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利用产业联合会这一成果转化平台,联合种业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滨海盐渍地安排了25个示范点,在湖南、江西、湖北及华南非盐碱地中低产田布置了30个示范点,推广种植面积约5万亩,全面展示这一耐盐高产优质新品种的特点和适应性。

此次活动由耐盐碱水稻国创中心、三亚市耐盐碱水稻产业联合会共同组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最精准太空时钟即将发射 人类首次通过欺骗眼睛观察到新颜色
柔性钙钛矿/CIGS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23.8% 揭示DNA损伤应答过程中染色质松散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