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仿生视觉产业与投资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大学仿生视觉与类脑智能研究所所长张晓林在会上指出,视觉是机器人的灵魂,也是机器人智能的体现。仿生视觉技术能够加快智能机器人的产业化落地,全面走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场景。
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
近年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各主要国家关注与投入的焦点之一。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发布的《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63.39亿元;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仿生眼技术,是一种模仿生物视觉系统的人工智能视觉感知技术。由于包含脑干、小脑、大脑功能的完整智能仿生系统,不同于激光雷达、TOF和固定双目,仿生眼在识别、判断能力上具有更全面的优势,且可以根据人工智能的“主观意志”去主动观测“想要”看的物体和部位,是人工智能走向自主意识的关键要素。这些特点,极为契合智能机器人实现产业化突破的需求。
张晓林表示,仿生技术的可动双眼设计,使摄像机的应用变得更加多样化,其动态特性具备防抖和跟踪的能力,能够根据需要切换视角,观察任何想要观察的地方。简言之,让机器人‘看’得更清、反应也更加敏捷、精准和细腻,而这正是智能机器人实现产业化的突破口。
张晓林介绍,仿生眼技术已日渐趋于成熟。国内部分企业已经率先启动产业化应用。今年还将进入农业果蔬采摘、机场空域防护、生态监测和山体滑坡预警等领域。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攻关,包括进一步降低成本等,仿生眼将从根本上把机器人的工作效能与应用范围提升到新的高度,深度影响和改变社会生产、生活场景,带领人类迈入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张晓林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