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19日,第二十二届中国脑血管论坛暨第三届全国神经介入继续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聚焦脑血管病基础研究、诊疗技术、创新引领、国际合作、继续教育领域的前沿研究,旨在为脑血管病领域的医务工作者搭建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开幕式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授张鸿祺主持。
赵国光致辞(主办方供图)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授赵国光在致辞中表示,今年脑科学、类脑指南正式公布,脑机接口、脑电记录、脊髓背侧刺激等多项新技术被写入指南,这些新技术为脑卒中慢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希望未来能够有更深入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随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授赵国光以“大脑的读与写:脑机接口与神经诊疗技术的未来”为题,介绍了脑机接口的发展进程与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进展、挑战及未来探索方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张谦分享了“未破裂动静脉畸形外科治疗探讨”,结合王硕教授团队研究成果,深入解析了未破裂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策略、手术风险评估及未来研究方向。英国剑桥大学教授Hugh Markus以国际视野讲述“后循环卒中介入治疗的未来——医生的观点”,借助多个既往研究,分享关于后循环卒中研究的观点与建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授焦力群阐述了“基于数据的临床研究和学科发展”,聚焦于脑血管疾病研究数据应用的发展,强调数据的重要性,分享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刘仁玉分享了“卒中院前护理:障碍和解决方案”,强调了院前急救科普的重要性,介绍了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展示了团队的工作成果。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吉训明汇报了“国家脑卒中防治与百万减残新进展”,从3个方面展现了我国在脑卒中防治领域的努力与成果,同时也分析现存问题,表达了对于脑卒中防治的迫切性与重要性。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授张鸿祺在“脑血管基础知识到临床应用(3D)”的报告中,借助3D大屏让与会者亲身体会3D技术应用于临床的场景,分享了3D技术应用于教学、科研等领域的多项成果。
此外,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卒中后神经调控治疗高峰论坛暨VNS-Stroke临床试验全国启动会、JNIS中文版“神介菁英计划”启动仪式以及第四届中国神经介入医师手术大赛启动仪式等。
与会专家表示,此次大会聚焦脑血管病前沿热点,开设了多个不同主题分论坛,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脑血管病及神经介入领域的发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