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惠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17 19:54:38
选择字号:
动力电池回收形成“模式+标准”双标杆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要强化全链条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

2025年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大年”,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140万辆,动力电池8年期限的“退役潮”将至,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正逐渐成为备受瞩目的产业。启信宝基于20个维度328项指标评估体系,通过商业查询技术识别实际开展动力电池回收业务的企业,发布了《启信宝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洞察报告》。

为推动电池回收产业规范化发展,工信部自2018年起发布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即“白名单”),作为车企及电池企业项目招标的硬性准入门槛。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全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关企业存续企业数量超万家,但截至目前累计公告符合规范条件的“白名单”企业共5批,仅148家。

据悉,新版规范条件(2024年本)对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过程中不同环节及技术工艺均提出针对性要求,将冶炼过程锂回收率的技术指标由不低于85%提高至不低于90%,新增破碎分离后的电极粉料回收率不低于98%、杂质铝含量低于1.5%等技术指标,相对于现阶段相关企业而言,技术标准门槛较高。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发布的《中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随着废旧电池退役规模的快速增长,除龙头企业加码布局外,锂电池产业链新进企业也加速进入回收利用赛道。但企业间技术差距较大,先进企业锂资源回收利用率在90%以上,落后企业锂资源回收利用率仅能达到70%~80%,导致整体行业呈现产能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现象。

据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截止至2025年3月,全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江苏省,其中广东省以1109家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占比10.3%。江苏省则以844家企业数量位居第二,占比7.8%。广东以市场化整合见长,依托头部企业构建闭环产业链;江苏则通过政策规范+技术研发打造高标准回收体系。

广东省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较强,已经形成了“车企-电池厂-回收企业”的闭环链条。如比亚迪、广汽埃安等新能源车企,以及邦普循环(宁德时代子公司)、光华科技等头部动力电池回收企业,都是该链条的广东省内代表企业。

动力电池回收处理基地集群则以佛山为核心,连同惠州、肇庆等地,覆盖珠三角新能源车密集区域。据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佛山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多达102家,惠州、肇庆分别拥有60家、22家相关企业。

江苏省作为全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先行地区,于2023年发布了《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环保技术规范》。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动力电池回收环保专项技术规范,江苏省对标欧盟《新电池法》环保标准,推动省内形成“回收-再生-再制造”零碳产业链。在技术研发方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主导研发动力电池回收相关干法冶金、生物浸出技术,降低能耗30%以上。

据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苏州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数量最多,高达166家,而电池生产相关企业则是常州以23家的数量位居省内第一。江苏省工信厅联合三市政府发布的《苏锡常共建长三角动力电池循环经济示范区行动计划》中指出,苏锡常走廊通过“常州造电池、无锡再生材料、苏州管回收”的分工模式,实现了从生产到再生的高效闭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发现植物新种:成都卫矛 另一颗行星存在生命的最有力证据
世界最快闪存在中国“破晓” 迄今最完整植物单细胞图谱问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