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锋亮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教授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如潮水般侵入高校的各个角落,深刻改变了教学与科研的生态图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从课堂上的互动答疑,到学术研究中的资料整理与创意激发,各种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逐渐成为高校师生学习与工作的“必需品”,甚至重塑全球高等教育的版图。这必将对传统的高校师生关系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在课程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将发生范式的转移。根据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咨询机构麦可思对3000多名高校师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近六成高校师生每天或每周多次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综合多项调研可以发现,无论哪个学科的学生都表示应用人工智能可以提高自身学习效率。而当学生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轻松完成大部分课程作业时,教师在知识传授环节的中心地位将大幅度削弱,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师生互动也必须从传统的“单向教授”向“双向协同”模式演化。
鉴于此,教师需要而且必须从单纯的知识输送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设计有挑战的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教师需要从单向的评判者转变为共同的探索者,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辨别生成式人工智能所提供答案的准确性,和学生一起探索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在科学研究中,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关系将向合作关系进行偏移。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但能提高导师的科研效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效率。以往,导师可以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娴熟的研究方法以及丰富的研究经验,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的指引、研究方法的培训,以及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全方位指导。然而,如今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已经能协助学生进行文献综述、数据分析、创意凝练、论文润色等工作。这使得学生在遇到学术研究的困难时,会更多寻求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帮助,进而大幅度降低对导师指导的依赖程度。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导师与学生间的传统学术等级秩序。
因此,导师应该对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并以更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成为学生名副其实的“良师益友”,并且思考如何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优势与自身的专业指导相结合,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年轻人往往更容易接受与拥抱新技术,也更容易成为新技术的熟练应用者,在高校师生关系发生重构的情况下,教师反而可能成为“弱势群体”。因此,需要尽快行动以迎接重构带来的各种挑战。
首先,在这场教育史上的智能革命中,教师不能是被动的技术适应者,而应成为积极的范式革新者。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和掌握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其优势和局限性,并将其合理地融入教学和科研中。当教师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变革,以教育智慧驾驭智能工具,就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开辟更具生命力的育人新境界。
当教师具备了数字化素养,成为“数字导师”,便可以在师生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老师可能不再是学术知识的传授者,但依然可以为学生搭建认知“脚手架”,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完成知识整合、在科研上实现协同创新。
其次,除了传授知识与科学研究外,高校教师更重要的职责是立德树人,这不会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而发生本质变化。因此,教师不能因为传授知识和指导科研的职责减轻而放弃立德树人的职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传递严谨的学术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学术研究中,导师能凭借自身的经验和智慧,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在学生遇到挫折时给予的鼓励、在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予的肯定,都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智能时代,教师依然应该成为学生学习与学术的引路人、职业发展的规划者和人生道路上的导师。
与此同时,高校也应该为智能时代师生关系的重构进行制度创新与文化重塑,帮助教师提升数字教育教学能力,建立新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比如设立“具有学术想象力”“重视学术伦理教育”等新型评价指标。这样,不管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发展,高等教育图景必将是人类教育智慧与人工智能技术交相辉映的生态,教师始终是这一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灵魂守望者。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教育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评价研究”〈22JJD880002〉阶段性成果)
《中国科学报》 (2025-04-15 第3版 大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