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山科学会议:应推动我国小行星防御构想尽快落地实现 |
|
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关乎整个地球的安全与未来。对此,以“近地小行星防御关键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近日于北京召开,会上专家围绕近地小行星防御前沿科学问题,以及探测技术、测控技术、撞击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执行主席讲话暨主题评述报告中,执行主席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首先强调,开展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基础前沿科学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至关重要。
执行主席于登云院士、吴伟仁院士、王赤院士(前排从左至右)在主持会议。香山科学会议办公室供图
小行星防御在轨验证任务的撞击目标是一个直径较小的近地小行星。据执行主席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介绍,此次任务将通过动能撞击以改变其轨道。
由于目前尚不清楚该小行星的光谱类型和自转速度,王赤表示,还需要进一步协调地基观测设施和探测器的有效载荷来获取精细观测数据,同时还需开展对撞成坑、溅射、解体等效应及动量传递规律的研究和设计载荷智能管理系统等。
除该近地小行星以外,执行主席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兼嫦娥七号任务总设计师于登云还结合了四个不同尺寸的近地小行星目标,对动能撞击、附着推离、离子推离等不同防御技术进行了量化评估。
动能撞击技术因为技术成熟、响应快,故是当前近地小行星处置最具可实施性的手段,他建议开展撞击、长期作用技术在轨的防御演示验证任务,做好技术储备。
多位专家在会上就关键技术进行了汇报展示。例如,动能撞击任务主要由撞击器实现,深空探测实验室研究员向开恒介绍了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撞击器的总体设计。撞击演示验证任务将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使探测器与撞击器“一箭双器”进行发射,其中撞击器兼具精确导航特色与深空探测任务特点。
目前,我国科学家正在积极开展近地小行星防御实施方案论证工作,但还面临着诸多复杂而艰巨的挑战。吴伟仁举例道:“如小行星轨道动力学与演化特征、撞击危害机理与效应、在轨处置响应机理等科学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明晰,面对空间位置要素多、器地时延大、测控数传状态等复杂条件,各项技术和基础措施还需加强。”
对于现有的任务与挑战,他总结指出,需要进一步建立协同监测网络以应对多个场景需求,加大研制多种手段的航天处置和评估技术来应对不同尺寸近地小行星的撞击风险,不断提升综合应对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同时多借助国际合作以构建小行星防御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自国内20余家单位的50余名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应尽快推动我国小行星防御构想的落地和实现,开展在轨处置演示验证任务的实施。
据了解,会议旨在深化对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前沿科学问题和工程关键技术的认识,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为我国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的方案设计与工程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