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不减肥、六月徒伤悲”。
眼看春暖花开,气温越来越高、衣服越穿越薄,悄悄囤了一冬天的脂肪,到底藏不住了。“春断食”、“液断”、“16+8”、“碳循环”……五花八门的减肥方法像是“雨后春笋”,一夜之间大量涌现。
但是,减肥不是个容易事,必须小心各种各样的坑:盲目节食、过量运动、滥用泻药,以及眼花缭乱的三无“神药”……不光瘦不下来,反而越减越肥。减肥就像一场马拉松,途中有人贩卖商品、有人制造焦虑,要想安全健康抵达终点,除了耐心与毅力,还需要科学的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医师康军仁自2014年开始医学营养减重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累计接诊近万例肥胖患者,共计帮助患者减肥超万斤,2020年帮助一名患者从144kg减到98kg。他撰写的《吃饱了再减肥》,深入剖析了减肥过程中的“为什么”和“怎么办”,提供了一份健康减肥的科学指南。
《吃饱了再减肥》,康军仁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受访者供图)
?
减肥路上都是坑
说起减肥,你肯定听说过“少吃多动”。但减肥之路漫漫,光靠挨饿并非长远之计。
“减肥是要限制能量的,“饿”一天两天容易,长期“饿”,是需要技巧和专业的。”康军仁告诉《中国科学报》,肥胖症是一种疾病,既简单又复杂。
“简单的是过于接地气,谁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可是往往知易行难。”康军仁说,节食后的反弹不是最可怕的,有人自行生酮减肥减出来重症胰腺炎住ICU;有人自行节食减肥减出来胆结石;有人使劲儿吃粗粮杂豆减肥吃到痛风;有人抽脂减肥,脂肪感染死亡;有人去挂线减肥伤口感染天天换药;有人网上乱买减肥药吃出来问题;有人在减肥训练营减肥猝死;有人乱吃代餐把肝肾功能吃坏……
“这些现象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经常发生的现实。”康军仁告诉记者,肥胖症是一种代谢疾病,往往受到饮食、生活方式、疾病或药物等多重因素影响。常常有人为了减肥耗尽“洪荒之力”,最后检查才发现是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多,或者是缓解焦虑或抗过敏的药物在起作用,或者是甲状腺功能出现了异常,或者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和胰岛素抵抗等。
这些时候,只靠“饿肚子”无法解决问题,需要医生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专业诊疗。
此外,翻开《吃饱了再减肥》一书,康军仁还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减肥误区。
大多数人认为减肥必须“管住嘴迈开腿”,但对体重基数过大的肥胖人群,动不动走两万步或者爬楼梯等高强度运动方式,很容易磨坏关节。“如果体质指数(BMI)大于28kg/m2,年龄大于40岁,过于‘迈开腿’一定不是最佳运动选择。”康军仁嘱咐道。
同时,运动前也要评估心脏功能。“部分肥胖人群的血管里已经满是版块,并且往往因为肥胖而导致心脏超负荷运转。”《吃饱了再减肥》中提到,还有一些存在先天心脏问题的人群,平时没什么感觉,但盲目增加运动强度,很可能诱发急性心血管疾病,导致心律失常、心梗,甚至猝死。
带“病”减肥有危险
春天来了,各地的体重管理门诊也热闹了起来。但不少人仍有疑问:减肥,一定要去医院吗?
“医院临床营养科减肥最大的优势,是安全第一,在安全的基础保证减肥得有效果,这是自己减肥和减肥中心所不具备的。”康军仁告诉记者,基于十多年的临床经验,他发现,肥胖患者容易合并很多疾病,部分人甚至难以察觉,盲目带“病”减肥。“有的朋友第一次发现自己尿蛋白里有加号,血肌酐异常,肾功能有问题,不是在肾内科,而是在临床营养科门诊。事实上,可能有6%的肥胖人群存在肾功能异常,部分和肥胖有关,这时盲目减肥,吃代餐吃粗粮杂豆,很可能会加重肾功能损害。”
此外,对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抑郁症,甚至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甲状腺癌的患者来说,减肥更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指导。
“有个阿姨来我的门诊咨询,说她的闺女以前有抑郁状态,通过药物干预的效果挺好的,但想减肥,就跟网上视频学燕麦牛奶减肥法,天天吃牛奶燕麦,刚掉了三五斤,很快又反弹,整个人心情状态又开始异常,让人非常痛心。”康军仁分享了门诊中的一则案例。
此外,儿童、40岁以上女性、孕期和产后等特殊人群的减肥也各有侧重。对40岁以上“喝水都长肉”的女性来说,由于基础代谢率降低、多油饮食、久坐和疾病等,体重相对容易增加,但每天走8000到12000步,尽量在11点半之前睡觉,也能平稳控制体重。此外,为防止皮肤松弛,还要把控减肥的节奏。
“我常告诉患者,在办公桌上搁一瓶矿泉水,没事的时候把它当作一个小哑铃,让患者通过运动使皮肤紧致。”康军仁说,“减肥不是体重减得越快越好,而是把握节奏,稳中有降。医学营养减重能维持肌肉,只减肥肉,因此基础代谢率稳定,不容易反弹。”
实际上,医学营养减重有一个标准化的流程。从第一次来营养门诊,按部就班地询问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每一步都是标准化、严丝合缝的,力求诊断明确,风险评估完整,再“量身定做”营养方案。
“很多人认为自己和肥胖的危害有很远的距离。”康军仁说,但他见过许多病人,有因肥胖而重症胰腺炎丢掉半条命、有睡眠呼吸暂停精力不济出事故的、有相关肿瘤风险增加的、有心脑血管问题意外猝死的,“医学营养减重,到正规医院临床营养科和内分泌科。花钱少,安全有效。同样是减肥,朋友盯着的是‘你掉了几斤’,减肥中心盯着的是‘你的钱包’,只有医生盯着的是‘你的安全’。”
减肥的秘诀是好好吃饭
点开社交媒体,输入“减肥”二字,水煮菜、粗粮饭、青汁、黄瓜和鸡蛋……仿佛咀嚼的不再是美食,而是明码标注的热量。
减肥,还能好好吃饭吗?又该怎么科学进食?
“‘吃饱了’中的‘饱’也要进行适当的、持续的控制能量。”康军仁说,在营养科出门诊时,经常遇到一些委屈的患者,明明吃得很少,经常不吃晚饭,但总看不到任何效果,一旦赶上节假日,稍微多吃两口还会“胖三斤”。
其实,这是因为不合理的进食习惯所致。减肥中的吃饭问题,归根结底分为“吃什么”和“怎么吃”。
减肥应该吃什么?《吃饱了再减肥》中介绍了高蛋白膳食法,将日常膳食中的蛋白质比例提升至20%也能提升短期减重效果。“常见的蛋白质食物来源包括瘦肉、蛋、奶和豆制品,但不建议单纯摄入鸡蛋、牛肉或鸡胸肉等。”但康军仁告诉记者,单一食物来源也会导致其他营养素摄入超标,“此外,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高蛋白膳食方案。在肥胖人群里大概5%到6%的人存在肾功能的病变,盲目进行高蛋白膳食容易引发严重后果。”
康军仁特别指出,减肥过程中不能不吃晚饭、只吃水果,尽管这能带来体重的短期下降,但掉的大多是肌肉,不仅容易反弹,还会导致体能和抵抗力的下降。“可以把午饭的三分之一挪到晚饭,或者用玉米或土豆适当替代主食,并且控制晚上的油盐摄入。”康军仁建议。
此外,在减肥过程中,怎么进食,也是一门学问。
“限能量平衡饮食,是在大家日常的平衡膳食基础上进行摄入能量限制。”《吃饱了再减肥》中提到,这是长期减肥最适用的膳食模式。不过,能量限制多少合适呢?康军仁介绍了常见的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按比例减少,例如减少人每天能量需求总量的30%;第二种,按数值减少,例如在每天总能量的需求的基础上,减少500-750kcal。第三种则是给予固定的能量,例如男性1500kcal、女性1200kcal。”不过,康军仁强调,限制能量不建议长期进行,而且需要每个月定期监测,以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在《吃饱了再减肥》书中,除了限能量平衡饮食,还介绍了间歇禁食(轻断食)的方法。
作为一种网红减肥法,“轻断食”是指采用不同种类的进食策略以实现减重或改善代谢的饮食模式,包括限时进食、隔日禁食和5:2禁食等方式。“轻断食不仅能改善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高血压和消除炎症,还能促进人体健康,实现‘代谢转换’。”康军仁说,但长时间轻断食也会出现脱发、便秘、易于疲劳等不良反应,“不要盲目轻断食,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
“越是专业的减肥方案越不能盲目去做,一定要让医生做好专业评估,量身订做,再去执行。”康军仁反复强调,减肥任重而道远,安全永远排第一。
康军仁(受访者供图)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