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8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用7分钟详解“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目标是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体重、管好体重,健康饮食、积极参与运动锻炼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普通人:管住嘴,迈开腿,养成好习惯
对于老百姓来说,体重管理其实没那么复杂,关键在于坚持做好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可到专业医疗机构寻求帮助和指导。
首先要合理控制热量摄入。根据个体年龄、性别、身体活动水平等因素,大致算出每天所需的热量,然后规划饮食。
但要注意,控制热量并非意味着节食,而是保证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少吃油炸食品、高糖饮品、动物脂肪和高糖食品。蔬菜富含膳食纤维,热量低且饱腹感强;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但要注意选择低糖水果,并控制食用量;全谷物如糙米、燕麦、全麦面包等,富含膳食纤维和复合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相对较慢,能提供持久的饱腹感;优质蛋白质来源包括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奶制品等,是身体修复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营养素。具体的饮食方案可咨询专业营养师或临床营养科医生。
在运动方面,每周进行2至3次力量训练,每次针对不同的肌肉群进行锻炼。比如周一锻炼上肢和肩部肌肉,周三锻炼腹部和臀部肌肉,周五锻炼下肢肌肉。刚开始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动作姿势,避免受伤,可以从轻重量开始,逐渐增加负荷。
此外,还可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中。比如步行上下楼梯,减少乘坐电梯;提前一站下车,步行前往目的地;站立工作一段时间,每隔一段时间活动一下身体等。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长期坚持也能消耗不少热量。现在很多医院设置了运动医学科,可以为公众提供专业的运动处方。
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体重管理至关重要,每天应保证7至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睡觉和起床。创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凉爽,避免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以免蓝光干扰睡眠。
要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每天至少饮用1500至2000毫升水。可以分多次饮用,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在饭前半小时左右喝一杯水,能增加饱腹感,减少食物摄入量。
最后是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影响体重管理。
医疗专业人士:专业指导,贴心服务
医生、营养师等医疗专业人士在体重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
医疗专业人士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体重管理方案。针对不同的超重或肥胖人群,提供生活方式干预、营养干预、药物或手术治疗等体重管理方案。比如,对于患有糖尿病的肥胖患者,营养师会为其制订低糖、高纤维的饮食计划,同时结合适量的运动建议,帮助患者在控制体重的同时稳定血糖水平。
如今,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设了体重管理门诊或减重中心,整合相关专业资源,实施一站式肥胖症防治。在这里,患者可以接受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身体成分分析、营养评估、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的检测,以便医生准确评估其肥胖程度和健康风险,制定更精准的诊疗方案。
医疗专业人士还应积极深入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展体重管理指导和健康咨询活动。同时,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现场演示、线上自媒体等方式,向公众普及体重管理知识,提高他们对肥胖危害的认识,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体重管理过程中,患者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沮丧、缺乏动力等。医疗专业人士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体重管理计划。
科研人员:深入研究,创新突破
科研人员是推动体重管理领域发展的核心力量,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为体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新方法。
科研人员首先要深入研究肥胖的发病机制,从基因、细胞、代谢等多个层面揭示肥胖发生的内在规律。例如,研究肥胖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了解肠道菌群如何影响人体能量代谢和脂肪储存,从而为开发基于肠道菌群调节的体重管理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其次,要致力于研发新的体重管理技术和产品,如新型减肥药物、医疗器械、营养补充剂等。同时,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体重管理模式。比如开发可连续动态采集分析体重变化并提供体重管理建议的移动应用程序和小程序,让体重管理更加便捷、高效。
再次,开展体重管理临床研究,评估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和安全性。例如,比较不同饮食模式,如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高蛋白饮食等在长期体重管理中的优劣;研究运动与饮食结合的最佳方案,探索减重手术与药物、营养干预相结合以加强长期效果等,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最后,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强与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校等的合作,将实验室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可用的产品和服务,造福广大肥胖患者。
总之,体重管理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行业、单位和个人共同努力,为健康中国添砖加瓦。
(作者系暨南大学肥胖代谢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科学报》 (2025-04-09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