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2025年中关村论坛开放科学国际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圆满落幕。论坛以“开放共享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为主题,聚焦全球开放科学发展关键议题。20余位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围绕开放科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会议现场。王一鸣摄
?
“我们必须要促进国际合作来建立和平的共同体去应对气候变化、社会不平等等全球挑战,开放科学是这一合作的催化剂,能够促进共享知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当今时代势在必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公处主任夏泽翰表示。
清华大学教授陈劲介绍了开放科学的合作战略。“开放科学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适合向全社会推广的研究价值理念。”他建议,未来可以通过培育开放科学文化、完善开放科学政策体系、建立开放创新数字化平台、人工智能应用、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推进。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分享了开放信息共享基础设施的共享与协作愿景。“开放科学基础设施是开放科学治理关键对象之一,也是支撑国家开放创新发展的趋势和未来。”他提出三种协作模式:公共资源共享模式;创造者联合协作模式;基于知识价值效应的科研生命周期流程协作模式,并提出全球开放科学基础事实共享网络计划,以支持科技创新与国际资源协作。
在人工智能和开放科学关系探讨中,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表示:“很多具有革命性或者具有颠覆性创新领域都出现在交叉领域,开放透明文化应成为我们追求的方向。”他同时警示人工智能对科学创造性和真实性造成的侵蚀。“智能时代更需要兼具专业深度与跨界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应具备跨学科思维格局,在尊重学科差异的基础上构建知识桥梁。”
美国开放科学中心副主席达米安·帕廷森也提到了人工智能对开放科学的影响,特别是对学术诚信构成的挑战。“人工智能提升了文献处理效率,但也导致虚假论文泛滥,有些组织就是专门生产假论文投稿给期刊的。”为此,他建议改变科学家激励机制,让科研工作者关注研究成果本身。
未来,与会各方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落实论坛中达成的共识与成果,推动开放科学理念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认同和实践,不断完善全球开放科学治理体系,携手攻克开放科学发展面临的难题,为全球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共同开创全球科研合作的崭新局面。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