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2 12:05:26
选择字号:
第六届青年行星论坛在安徽黄山举办

 

3月25至30日,第六届青年行星论坛在安徽黄山举办。论坛共设置11个主题、42个专题、483个分会场报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科研机构,以及美国华盛顿大学、德国亥姆霍兹地球科学中心、日本东京大学等单位的近90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太阳系和行星空间环境、行星地质与化学、行星内部物理与动力学以及深空探测技术等前沿领域,展开了高水平深层次的学术研讨。

第六届青年行星论坛现场图。中国科大供图 

在论坛开幕式的特邀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赵国春围绕“为何类地行星仅地球有大陆”阐述最新研究进展,引发与会者对行星系统演化本质的深入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福元以“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与展望”为题,阐述我国月背首次采样取得的最新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侯增谦聚焦“火星探测科学目标与潜在生命探寻”,展望了我国计划实施的“天问三号”火星样品返回任务的蓝图;中山大学教授崔峻带来“电离层化学:撬动行星宜居天平的神秘杠杆”分享,强调了空间物理和大气过程对行星宜居的重要影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秦礼萍则以“小行星—太阳系的‘化石’”主题报告,引导与会者回溯太阳系形成与演化的历程。

本次大会还特别推出午间荣誉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潘永信和华盛顿大学教授David Catling分别作了题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科学进展”和“Habitability and life on rocky worlds”的荣誉讲座。为了确保学术交流充分性,促进学术对话深度和广度,本届论坛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女科学家专场”“行星科学学科发展和基金申请圆桌论坛”“期刊编辑面对面和写作经验交流”“行星地面实验圆桌讨论会”等。

论坛闭幕式上,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葛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红、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晓、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辰宸分别作了题为“系外地球巡天和人工智能在行星探测的应用”“太空生存生命保障”“天都一号、二号试验星任务进展及展望”“深空探测用先进电推进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的大会特邀报告。

本届论坛还设立了专项奖学金,资助了20名来自中西部高校等科研单位的本科生参会,并且评选了50名青年学生优秀论文奖。论坛还推出了“名师引路”计划,精准匹配研究方向相近的青年学子与资深科学家,搭建思想对话的桥梁,拓展青年科研视野,赋能其成长之路。

自2016年创立以来,青年行星论坛始终秉持“立足青年、面向未来”宗旨,以国内外知名行星科学家为引领、优秀青年科学家为中坚、青年学者与学生为主体,致力于搭建常态化、制度化、国际化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历经数届积淀,论坛的学术影响力与凝聚力不断提升,已成为行星科学领域最具活力与成长潜力的青年学术智库之一。本届论坛由青年行星论坛理事会与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承办,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黄山学院、南昌大学等单位协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